
编撰,编辑。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方伯公遗事》:“先祖方伯公年九十餘,读书排纂不輟。” 清 谭献 《<唐诗录>序》:“举三百年之遗文,离为八集,都为一编。排纂未竟,旋以图南;悠悠五载,復事发正,録成定本。”
“排纂”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pái zuǎn(注音:ㄆㄞˊ ㄗㄨㄢˇ),其核心含义为编撰、编辑,多用于描述整理文献或编纂书籍的工作。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排纂”指对文字、资料进行系统性整理和编纂,强调有条理地编排内容。常见于古籍或学术文献中,如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提到“读书排纂不輟”,即指持续进行编纂工作。
用法与语境
“排纂”是汉语中一个偏书面化的词汇,适用于描述严谨的文献编纂或系统性整理工作。如需查看更多用例,可参考清代文集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池北偶谈》等)。
《排纂》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整理、编辑。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对文献、资料的排序整理和编辑工作。
《排纂》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攵”(shū)或者叫做“又旁”,表示与文字相关的事物;右边的部首是“纟”(suǒ)或者叫做“纟旁”,表示与纺织品相关的事物。根据《说文解字》,这个词的总笔画数是10画。
《排纂》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用来形容作者董仲舒整理和编纂《尚书》的工作。后来,这个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整理和编辑工作。
《排纂》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排纂」。
在古代,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根据古籍《说文解字》,《排纂》在古代的写法是「排毛兔灰」。
1. 他花了很多时间来排纂这部字典。
2. 这个学术期刊正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排纂工作。
排列、排队、编纂、整理、编辑、序列、顺序
整理、编排、编辑、整编、整顿、规整
混乱、杂乱、凌乱、无序、脱序、乱糟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