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攘的意思、安攘的詳細解釋
安攘的解釋
謂排除禍患,使天下安定。 明 唐順之 《閱視軍情首疏》:“懇乞天恩,差官共圖安攘,以保萬事治安。” 明 陳子龍 《酬吳次尾》詩:“由來安攘發明王,莫學縱橫事盟主。” 清 李漁 《奈何天·籌饷》:“悲喪亂,求安攘,念軍民盡把雲霓望,怎乞得天兵降。”
詞語分解
- 安的解釋 安 ā 平靜,穩定:安定。安心。安甯。安穩。安閑。安身立命。安邦定國。 使平靜,使安定(多指心情):安民。安慰。安撫。 對生活工作等感覺滿足合適:心安。安之若素(遇到不順利情況或反常現象像平常一樣對待
- 攘的解釋 攘 ǎ 侵奪,偷竊:攘羊(指暴露親人的過失,語出《論語??子路》中的“耳父攘攘,而子證之”)。攘奪。攘竊。攘善(掠人之美)。 推,排斥:攘斥。攘除。攘夷(抵禦外國侵略)。 煩亂:攘攘(紛亂)。擾攘。
網絡擴展解釋
“安攘”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安攘”指排除禍患,使天下安定。核心含義是通過消除紛擾與動蕩,實現整體環境的穩定與安甯。
二、字義分解
- 安:形容詞,表示平靜、安定,如“安居樂業”;亦可作動詞,意為“使安定”,如“安民”。
- 攘:動詞,本義為排除、消除,但在成語中引申為“紛擾、騷動”。二字組合後,強調通過平息動亂達到安定狀态。
三、使用場景
- 社會層面:形容國家或社會局勢穩定,如“共圖安攘以保治安”。
- 日常生活:描述家庭、職場等環境的和諧安甯,例如“家庭安攘無紛争”。
四、曆史引證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如明代唐順之《閱視軍情首疏》中“共圖安攘”,以及陳子龍詩句“由來安攘發明王”,均體現其用于表達治國安邦的抱負。
五、綜合說明
“安攘”既包含消除動亂的行動,也蘊含追求長治久安的目标,常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具有曆史厚重感。如需進一步考證古典用例,可參考明代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安攘(ān rǎng)一詞在中文中常常用作動詞,表示平安而安定地居住、生活或行走。它由“安”和“攘”兩個字組成。以下是對這個詞的一些拆分部首和筆畫的解析:
- “安”字的部首是宀,共有6畫;
- “攘”字的部首是攴,共有20畫。
安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安”字在繁體中是「安」,而“攘”字在繁體中則是「攘」。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并不一緻,例如“攘”字的古代寫法是「纕」。
以下是關于“安攘”的例句:
1. 我們需要一個安攘的地方來居住。
2. 他安攘地行走在這個城市的街道上。
一些與“安攘”相關的組詞包括“安定”和“攘清”。近義詞可以是“安甯”和“甯靜”,反義詞則可能是“動蕩”和“紊亂”。希望這些信息也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