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侮黩的意思、侮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侮黩的解釋

輕慢不敬。《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七》:“早者,曾上 秦王 緘劄,張皇 蜀 地聲塵,形侮黷之言辭,謗親賢之勳德。”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卷四:“ 唐文宗 太和 六年二月寒食,上宴羣臣,伶人弄 孔子 。帝曰:‘ 孔子 古今之師,安得侮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侮黩"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輕慢、亵渎或不恭敬地對待。它由“侮”和“黩”兩個語素構成,均含有冒犯、不敬之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語義解析

    • 侮 (wǔ):本義指輕慢、欺負。《說文解字》釋為“傷也”,引申為輕視、侮辱。
    • 黩 (dú):本義指污濁、垢黑(《說文解字》),引申為濫用、亵渎、輕慢不敬。常用于“黩武”(濫用武力)、“黩神”(亵渎神靈)等詞中。
    • 侮黩 (wǔdú):二字同義複用,強調輕慢侮辱、亵渎冒犯的行為或态度,程度比單用“侮”或“黩”更深,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指對尊長、神靈、禮法或莊嚴事物的嚴重不敬。
  2. 書證與用法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可見,多用于嚴肅語境,指對君主、尊長或神聖事物的冒犯:

    《後漢書·陳蕃傳》:“鄙諺曰‘盜不過五女門’,以女貧家也。今後宮之女,豈不貧國乎!是以傾宮嫁而天下化,楚女悲而西宮災。且聚而不禦,必生憂悲之感,以緻水旱之困。夫獄以禁止奸違,官以稱才理物。若法虧于平,官失其人,則王道有缺,而令天下之論,皆謂獄由怨起,爵以賄成。夫不有臭穢,則蒼蠅不飛。陛下宜采求失得,擇從忠善。尺一選舉,委尚書三公,使褒責誅賞,各有所歸,豈不幸甚!然猶側席而坐,以求英俊。誠以堯舜在上,黎民在下,欲求忠良,以佐不逮。比年災異,可謂多矣。天之見異,所以敕告人君,欲令覺悟,改危即安。今陛下以不得親奉孝德皇園廟,比遣中使緻敬甘陵,朱軒骈馬,相望道路,可謂孝至矣。然臣竊聞使者所過,威權翕赫,震動郡縣,王侯二千石至為伯榮獨拜車下,儀體上僭,侔于人主。長吏惶怖譴責,或邪谄自媚,發人修道,繕理亭傳,多設儲跱,征役無度,老弱相隨,動有萬計,賂遺仆從,人數百匹。百姓籲嗟,莫不痛傷。且複不可施之後世,為永法也。夫俗無禮義,則上下陵替。陛下雖欲崇之,其猶涉海鑿河而無秫也。非禮無以辨上下、序人倫。伯榮之威重于陛下,陛下之柄在于臣妾。水災之發,必起于此。昔韓嫣托副車之乘,受馳視之使,江都誤為一拜,而嫣受歐刀之誅。臣願明主嚴天元之尊,正乾綱之位,職事巨細,皆任賢能,不宜複令女使幹錯萬機。重察左右,得無石顯漏洩之奸?尚書納言,得無趙昌谮崇之詐?公卿大臣,得無朱博阿傅之援?外屬近戚,得無王鳳害商之謀?若國政一由帝命,王事每決于己,則下不得逼上,臣不得幹君,常雨大水必當霣止,四方衆異不能為害。”書奏不省。時嬖女豔婦充積房帷,太後寵任外戚,蕃上疏谏曰:“臣聞有事社稷者,社稷是為;有事人君者,容悅是為。今臣蒙恩聖朝,備位九列,見非不舉,聞惡不糾,使災異不息,奸宄未弭,臣之罪也。竊見比年收斂,十傷五六,萬人饑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數千,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可赀計。鄙諺言‘盜不過五女門’,以女貧家也。今後宮之女,豈不貧國乎!是以傾宮嫁而天下化,楚女悲而西宮災。且聚而不禦,必生憂悲之感,以緻水旱之困。夫獄以禁止奸違,官以稱才理物。若法虧于平,官失其人,則王道有缺,而令天下之論,皆謂獄由怨起,爵以賄成。夫不有臭穢,則蒼蠅不飛。陛下宜采求失得,擇從忠善。尺一選舉,委尚書三公,使褒責誅賞,各有所歸,豈不幸甚!然猶側席而坐,以求英俊。誠以堯舜在上,黎民在下,欲求忠良,以佐不逮。比年災異,可謂多矣。天之見異,所以敕告人君,欲令覺悟,改危即安。今陛下以不得親奉孝德皇園廟,比遣中使緻敬甘陵,朱軒骈馬,相望道路,可謂孝至矣。然臣竊聞使者所過,威權翕赫,震動郡縣,王侯二千石至為伯榮獨拜車下,儀體上僭,侔于人主。長吏惶怖譴責,或邪谄自媚,發人修道,繕理亭傳,多設儲跱,征役無度,老弱相隨,動有萬計,賂遺仆從,人數百匹。百姓籲嗟,莫不痛傷。且複不可施之後世,為永法也。夫俗無禮義,則上下陵替。陛下雖欲崇之,其猶涉海鑿河而無秫也。非禮無以辨上下、序人倫。伯榮之威重于陛下,陛下之柄在于臣妾。水災之發,必起于此。昔韓嫣托副車之乘,受馳視之使,江都誤為一拜,而嫣受歐刀之誅。臣願明主嚴天元之尊,正乾綱之位,職事巨細,皆任賢能,不宜複令女使幹錯萬機。重察左右,得無石顯漏洩之奸?尚書納言,得無趙昌谮崇之詐?公卿大臣,得無朱博阿傅之援?外屬近戚,得無王鳳害商之謀?若國政一由帝命,王事每決于己,則下不得逼上,臣不得幹君,常雨大水必當霣止,四方衆異不能為害。”書奏不省。 其中雖未直接出現“侮黩”,但陳蕃批評中使(宦官)出行時,地方官員“為伯榮獨拜車下,儀體上僭,侔于人主”,這種行為本質上就是對君主權威的侮黩。

  3. 字源與關系

    • “黩”常與“亵”(亵渎)、“冒”(冒犯)等字義近,可組成“黩亵”、“黩冒”等詞。
    • 在表示“亵渎”義時,“黩”有時也寫作

網絡擴展解釋

“侮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對他人表現出輕慢、蔑視的态度,甚至進行侮辱或惡意貶低的行為。該詞強調對他人的不尊重和冒犯,帶有明顯的負面情感色彩。

  2. 構成分析

    • 侮:意為輕慢、蔑視,側重于态度上的不尊重。
    • 黩:本義為“濫用”(如“窮兵黩武”),在此引申為侮辱、欺壓,強調行為上的惡意傷害。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言語或行為上的冒犯,例如貶低他人尊嚴、公然嘲笑或惡意诋毀。常見于書面語境,如曆史文獻、嚴肅讨論或文學作品中。

  4. 注意事項

    • 該詞中的“黩”标準讀音為dú,而非“yù”,可能與方言或曆史發音差異有關,建議使用時注意核對權威詞典。
    • 作為成語,“侮黩”使用頻率較低,現代漢語中更常用“侮辱”“蔑視”等詞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法或曆史淵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安定闇汶背偻褊宕布告汊河叱呼大阿達義吺誻笃密番羅鳳影浮兢趕任務宮教棺材穰子古門道滾算荷禮橫磨劍花骢緩步火兜牆見憐見論艱澁家支驚黩勁歌幾榻開宗饋勞砺帶河山禮酒梅芝撚粉披砍錢眼祁連山欺瞞夾帳驅令任便善政慎交伸要恃才放曠市脯受祚屬好疏孽司人蘇麻體埶芚愚外事腽肭臍問正挾勢西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