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慢不敬。《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七》:“早者,曾上 秦王 緘劄,張皇 蜀 地聲塵,形侮黷之言辭,謗親賢之勳德。”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卷四:“ 唐文宗 太和 六年二月寒食,上宴羣臣,伶人弄 孔子 。帝曰:‘ 孔子 古今之師,安得侮黷?’”
“侮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對他人表現出輕慢、蔑視的态度,甚至進行侮辱或惡意貶低的行為。該詞強調對他人的不尊重和冒犯,帶有明顯的負面情感色彩。
構成分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言語或行為上的冒犯,例如貶低他人尊嚴、公然嘲笑或惡意诋毀。常見于書面語境,如曆史文獻、嚴肅讨論或文學作品中。
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法或曆史淵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侮黩》(wǔ dí)一詞是漢字中的一個詞語,意為侮辱、侮弄、欺侮。它由“侮”和“黩”兩個字組成。
“侮”字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6;“黩”字的部首是“黽”,筆畫數為13。
《侮黩》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卷二十六·淮陰侯列傳》中。繁體字中,“侮”和“黩”分别為「暴」和「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侮黩”這個詞,古人常采用另一種寫法。“侮”字在古時寫作“暴”或“尃”,“黩”字寫作“戴”。這些變體字在今天已經不再常用。
1. 他被同學們的侮黩感到非常傷心。
2. 不要侮黩他人,要學會尊重每個人。
組詞:
- 侮辱:對他人的不尊重與冒犯。
- 侮慢:對他人輕視或看不起。
- 黩武:指侵略性的軍事行為。
近義詞:
- 捉弄:開玩笑或戲弄他人,通常不傷害。
- 惡言:進行辱罵或謾罵的語言。
反義詞:
- 敬重:對他人表示尊敬和重視。
- 愛護:照顧和保護他人,不加侵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