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拔之志”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比喻意志堅決、不可動搖,強調堅定不移的決心。
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南史·沈約傳》:“執不拔之志,高卧東南。”形容沈約堅守信念,不為外界所動。
發音與結構
用法與示例
通常作賓語,用于形容人的堅定意志。例如:“他執不拔之志,終成一番事業。”
近義延伸
與“矢志不渝”“堅韌不拔”等詞義相近,均強調不動搖的精神。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南史》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不拔之志》這個詞意指堅定不移的志向和決心,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能夠堅持不懈,毫不動搖。
拆分部首和筆畫:不(一)拔(手真旁、七畫)之(一)志(心上心、兩點水、十畫)。
來源:《不拔之志》一詞最早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左傳》。其中的“不拔之志”描述的是魯國大夫季友對待國家之事時的堅定信念和決心。
繁體:不拔之志(繁體:不拔之志)
古時候漢字寫法:不拔之志
例句:他們心懷不拔之志,為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組詞:堅毅不拔、志向堅毅、堅定不移
近義詞:堅定之志、鐵意、堅韌不拔
反義詞:動搖、猶豫、不果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