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捆荊柴木。《詩·王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楚。” 朱熹 集傳:“楚,木也。”
(2).捆荊成束。《詩·唐風·綢缪》:“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 唐 白居易 《想東遊五十韻》:“懸旌心宛轉,束楚意綢繆。”一說,喻男女成婚。參見“ 束薪 ”。
“束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典文獻和現代引申用法,具體語境需結合出處分析。
《束楚》是一種常見的漢字詞語,它用來形容人或物受到束縛、壓抑的狀态,失去自由或自主權。
《束楚》是由“木”和“束”兩個部首組成的,共有10個筆畫。
《束楚》的來源可能與古代典籍《論語》中的一句話有關:“子曰:‘一個人年老成疾,不話‘束楚’,能止者是也。”該句中的“束楚”意為壓抑、束縛。
繁體字“束楚”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代的《束楚》字有多種寫法,主要包括小篆、隸書、楷書等。其中,小篆寫法相對規整,筆畫結構簡潔,而隸書和楷書則相對更加書寫工整、流利。
1. 他的言行受到了束楚,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
2. 這個城市的規章制度束楚了人們的行為。
3. 她感覺到身體的束楚,渴望得到解放。
1. 束縛:指被某種力量或條件限制,使人或物不能自由行動。
2. 束手無策:指在某種情況下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 自由:與束楚相對,指人或物沒有受到任何限制,可以自由行動。
約束、禁锢、限制、拘束。
自由、解放、開放、暢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