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鈎竿”。兵器的一種。《三才圖會·器用八》:“鈎竿,如槍,兩傍加曲刃。竿首三尺,裹以鐵葉,施鐵刺如雞距。”
鈎竿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兵器,其核心含義和特點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鈎竿是一種長柄武器,形制類似長槍,但兩側加裝彎曲的刀刃,竿頭部分常包裹鐵片并帶有鐵刺,形如雞爪(《三才圖會·器用八》描述為“施鐵刺如雞距”)。其名稱由“鈎”與“竿”組合而成,兼具鈎挂和刺擊功能。
結構與形制
曆史背景與應用
演變與關聯
鈎竿與叉竿、鐵鸱角等兵器同屬冷門長柄武器,多用于城牆防禦或特殊戰鬥場景,後逐漸被更常見的槍、矛取代。
鈎竿是兼具鈎、刺功能的長柄兵器,盛行于宋元時期,結構獨特,反映了古代兵器設計的多樣性。需注意,現代語境中“鈎竿”可能被誤認為漁具,但曆史文獻中明确其為武器。
《鈎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來釣魚的竿子。
《鈎竿》由兩個部首組成,上半部分是“鈎”部,下半部分是“竿”部。其中,“鈎”部的部首是“钅”,表示與金屬相關;“竿”部的部首是“竹”,表示與竹子相關。
《鈎竿》一共有14個筆畫,其中“鈎”部5個筆畫,“竿”部9個筆畫。
《鈎竿》的出現比較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來表達捕魚所用的器具。在繁體字中,“鈎竿”依然保留原來的意思和結構。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但字形結構基本保持一緻。根據古代字典上的記載,《鈎竿》的古時寫法是“鈎竿”。其中,“鈎”是“鈎”的古字形,也表示“用來釣魚的鈎”;“竿”與現代寫法相同,表示“竹竿”。這兩個字在古代的寫法更加簡練,但意思并無區别。
以下是一些使用《鈎竿》的例句:
和《鈎竿》相關的詞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