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拍股。興奮或激動之狀。《後漢書·張奂傳》:“夫無6*毛髮之勞而欲求人丘山之用,此 淳于髠 所以拍髀仰天而笑者也。”
(2).佩刀名。《釋名·釋兵》:“短6*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見也。”《漢書·西域傳上·婼羌》“兵有弓、矛、服刀” 顔師古 注引 劉德 曰:“服刀,拍髀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拍髀漢語 快速查詢。
“拍髀”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如下:
動作描述:拍打大腿
指用手拍打大腿的動作,常用來表現興奮、激動或感慨的情緒。例如《後漢書·張奂傳》中提到“拍髀仰天而笑”,即用此動作強化人物情感。該詞與“拊髀”(拍大腿)同義,常見于古籍中的情緒表達。
古代佩刀名稱
源自漢代,指一種短刀。其名稱來源于佩戴方式:刀懸挂于腰間時位于大腿(髀)旁,故稱“拍髀”。如《釋名·釋兵》記載:“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 這種刀也稱作“服刀”或“露拍”(因刀身外露得名)。
擴展說明:第一種含義強調肢體語言與情緒關聯,常見于曆史典故;第二種則體現古代兵器命名與佩戴方式的直觀聯繫。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具體指向。
拍髀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四個字形組成,包含了拍、髀兩個部分。
拍的部首是手,總筆畫數為7。
髀的部首是骨,總筆畫數為10。
拍髀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左傳·文公二十九年》,原文如下:「文公拍髀大呼」。這句話表示當時文公拍打自己的大腿,大聲呼喊。
拍髀的繁體字為「拍髀」,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拍髀在古代常以象形字形式表示,具體寫法可能有所變化。
拍髀用于一些描述情緒激動或痛苦的場景中,以下是一些例句:
拍髀并不常用于組詞,因其有特定的意象,很少出現在其他詞彙中。
近義詞指的是與拍髀意思相近的詞彙,常見的近義詞有拍腿、狠狠拍打大腿等。
反義詞指的是與拍髀意思相反的詞彙,由于拍髀描述的情感較為特殊,暫無明顯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