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拍股。興奮或激動之狀。《後漢書·張奂傳》:“夫無6*毛髮之勞而欲求人丘山之用,此 淳于髠 所以拍髀仰天而笑者也。”
(2).佩刀名。《釋名·釋兵》:“短6*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見也。”《漢書·西域傳上·婼羌》“兵有弓、矛、服刀” 顔師古 注引 劉德 曰:“服刀,拍髀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拍髀漢語 快速查詢。
拍髀是漢語中表示拍打大腿的動作,常用于表達情緒激蕩或感慨的心理狀态。該詞由"拍"(擊打)和"髀"(大腿骨)兩個語素構成,最早可追溯至東漢典籍《後漢書·劉表傳》:"表嘗登高望景,慨然有拍髀之志",形象展現壯志未酬時拍打大腿的肢體語言特征。
從語義演化角度看,拍髀在南北朝文獻中逐漸發展出雙重内涵:既指代情緒宣洩的肢體動作,也隱喻懷才不遇的心理狀态。唐代李善注《文選》時特别強調:"髀,股也。言志不遂,故拊髀而歎",揭示其作為情感符號的深層文化意蘊。
在構詞法層面,該詞屬于典型的并列式複合詞結構,通過動作(拍)與受事對象(髀)的語義疊加,構建出完整的意象表達。這種構詞方式與"拊掌""擊節"等詞語形成系統性對應,共同構成漢語肢體動作詞彙群。
引用參考:
“拍髀”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如下:
動作描述:拍打大腿
指用手拍打大腿的動作,常用來表現興奮、激動或感慨的情緒。例如《後漢書·張奂傳》中提到“拍髀仰天而笑”,即用此動作強化人物情感。該詞與“拊髀”(拍大腿)同義,常見于古籍中的情緒表達。
古代佩刀名稱
源自漢代,指一種短刀。其名稱來源于佩戴方式:刀懸挂于腰間時位于大腿(髀)旁,故稱“拍髀”。如《釋名·釋兵》記載:“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 這種刀也稱作“服刀”或“露拍”(因刀身外露得名)。
擴展說明:第一種含義強調肢體語言與情緒關聯,常見于曆史典故;第二種則體現古代兵器命名與佩戴方式的直觀聯繫。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具體指向。
柏梁台渤海駁藓部帖采蓄朝露溘至馳驅摛章籌國錯着水鄧攸無子鼎郊觀紡塼奉箒負下高原洪基圜門嚼本計不反顧嗟金進駕就糧樛蘿醵醵牢騷滿腹鈴眊麟軒六官柳箭六笙論律淼寥難進易退頩顔棄才寝座秋嚴榷茶讓陸砂糖盛集聲聲慢(尋尋覓覓)審閲石盤四化隨園塑造塔院天基天中之山土浄完了惟利是圖庑殿無它閑業小大人析骸以爨吸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