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帖的意思、部帖的詳細解釋
部帖的解釋
官署發給鹽商的運鹽執照。又稱引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五回:“有部帖的鹽商,叫做‘根窩’。有根窩的,每鹽一引,他要抽銀一兩,運腳公用。”
詞語分解
- 部的解釋 部 ù 全體中的一份:部分(“分”讀輕聲)。外部。腹部。局部。全部。部件。部位(位置)。 機關企業按業務範圍分設的單位:*********。編輯部。部隊(軍隊)。 具有統屬關系:所部五十人。部下。部将。部屬。部首
- 帖的解釋 帖 è 學習寫字時摹仿的樣本:碑帖。字帖。畫帖。 帖 ě 便條:字帖兒。 邀請客人的紙片:帖子。請帖。 寫着生辰八字的紙片:庚帖。換帖。 量詞,用于配合起來的若幹味湯藥:一帖中藥。 帖 ē 妥適:
網絡擴展解釋
“部帖”是清代鹽政制度中的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定義與功能
部帖是官署頒發給鹽商的運鹽執照,主要用于規範鹽業運輸。持有部帖的鹽商被稱為“根窩”,每運輸一引(約300-400斤)鹽需繳納一兩白銀的稅費,用于支付運輸及公共事務費用。
2.别稱與關聯術語
- 引票:部帖的另一種稱呼,直接體現其作為運輸憑證的性質。
- 根窩:指持有部帖的鹽商,這類商人擁有官方授權的壟斷經營權。
3.曆史文獻記載
該詞在晚清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五回中被提及,反映了清代鹽商通過部帖壟斷鹽業并抽稅的現象。
4.字義解析
- 部:指官署或政府部門,如“戶部”。
- 帖:此處意為官方文書或憑證,讀作“tiē”。
部帖是清代鹽業管理的重要憑證,兼具授權和稅收功能,體現了當時政府對鹽業的高度控制。如需擴展了解清代鹽政制度,可參考《清史稿》或鹽法專論。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部帖(bù tiě)是一個漢字詞語,下面來詳細介紹它的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1. 含義:部帖是指在古代,将各種文獻彙編成冊,或者将各種碑帖集結成冊的文獻類書籍。它是記錄古代文化知識和藝術技巧的重要載體。
2. 拆分部首和筆畫:部帖由兩個部分構成,左邊的“部”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右邊的“帖”是一個獨立的漢字。拆分後,“部”的部首是“阜”,總共5畫;“帖”的部首是“巾”,總共3畫。
3. 來源:部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祝宗人喪禮》一書中。在古代,書籍版式以卷、篇為主,編為冊形式較少,因此稱為“部帖”。
4. 繁體:繁體字中,“部”和“帖”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是“部”和“帖”兩個字。
5.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尤其是篆書和隸書階段,字形會有些變化。但是,“部”和“帖”在不同階段的寫法變化較小,基本上與現代字形相似。
6. 例句:在《嵇康文集》中有一句“長展華侈之風,論列部帖之文”,意思是指評價文集時要考慮到内容的豐富性和質量。
7. 組詞:部帖沒有太多的相關詞組,但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如“彙編部帖”、“整理部帖”。
8. 近義詞:書錄、集錄、彙編等詞語可以用來和部帖表達近義關系。
9. 反義詞:部帖的反義詞不太明确,但如果理解為整理和歸納雜文的過程,那麼“碎片化”、“零散”等詞語可以作為其反義詞。
希望這些内容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