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圓門。獄門。 清 吳兆骞 《閏三月朔日将赴遼左留别吳中諸故人》詩:“身嬰木索入圜門,白日陰沉欲斷魂。”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故二·朝鮮疏》:“金墉十年,内外隔絶,圜門棘戶,穴通飲食。”
圜門(huán mén)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指古代監獄的入口,象征囚禁之所。此義源于“圜”通“圜土”(圓形土牢),《禮記·月令》載:“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其中“囹圄”即與“圜土”相關。
古代天文術語,指“天牢星”的星官名。《晉書·天文志》記載:“天牢六星,在北鬥魁下”,象征天之獄門。
《周禮·秋官·大司寇》雲:“以圜土聚教罷民”,鄭玄注:“圜土,獄城也”,印證其指代監獄。
《史記·天官書》稱“圜門”為紫微垣的星官之一,主掌刑獄天象。
現代漢語中,“圜門”一詞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代法制、天文或文獻學的專業領域,需結合語境理解其“禁锢之門”或“星宿之名”的雙重含義。
參考資料來源:
“圜門”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圜門(拼音:huán mén)指圓形的門,特指古代監獄的門。該詞常見于清代文獻,多用于形容牢獄的陰森環境。
字形結構
“圜”本義為環繞(如《墨子》中“圜,一中同長也”),後衍生出“圓形”之意;“門”即出入口。組合後既指圓形門,也因監獄門多呈拱形或環形,故代指獄門。
文學引用
該詞現已罕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曆史研究領域。如需查詢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等工具。
罷頓百寶萬貨搬兵八铢錢熛燼祠廪豆稭惡性梵王宮飛缺瘋儍分類學亘古通今貫割後起之秀降奚翦綴燋夭加人揭跣唧咕鏡浄九陽巾捐灰跼跼寇凫蘭驒樂色煉石補天廖叔領喏鱗蛇嚨胡龍亢綠珠旄象眉斧納頭便拜片紙皮油七古青雲直上卿子曲兒如蹈水火如願三材攝伏生具生命力神君麝香視掌私簿題序銅柯屯險外辦王圻小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