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慎于進取,勇于退讓。《禮記·儒行》:“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僞;大則如威,小則如愧;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 孫希旦 集解引 呂大臨 曰:“非義不就,所以難進;色斯舉矣,所以易退。”《舊唐書·薛登傳》:“希仕者必修貞确不拔之操,行難進易退之規。” 明 陳子龍 《直陳禍亂之源疏》:“表難進易退之節,遠讒説殄行之徒。”
“難進易退”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成語,其内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出處溯源 出自《禮記·儒行》:“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原指儒者慎重對待仕途進退,強調對入仕的審慎和退讓的果斷。
本義與引申義
該成語既可用于形容古代官員的進退之道,也可引申為現代人面對機遇與抉擇時的審慎态度,強調“非義不就”的原則性和淡泊名利的價值觀。
《難進易退》是一句成語,意思是指在某種情況下,要想取得成功或進展艱難困難,而要做出失敗或退卻卻非常容易。
《難進易退》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分别為“隹”和“辶”,其中,“隹”是鳥類的總稱,表示動物;“辶”是“辵”的變體,表示行走。筆畫分别是5畫和6畫。
《難進易退》這個成語的來源并不确切,但在古代儒家經典《論語》中,有一個類似的故事,可能與此有關。
在繁體字中,成語《難進易退》的寫法為《難進易退》。
在古時候,漢字《難進易退》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第一個字難的古代寫法中,“隹”字下面有一個“山”字旁;第二個字進的古代寫法中,“豐”字下面有一個“田”字旁。
1. 在面臨困境的時候,我們要勇往直前,不怕艱難困苦,不願意陷入《難進易退》的境地。
2. 他一開始很有決心要堅持下去,但後來卻選擇了退縮,果然是典型的《難進易退》。
難題、進取、退縮、容易、困難
近義詞:進退兩難、進則難、退則易
反義詞:進進出出、有進無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