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奉帚 ”。持帚灑掃。多指嫔妃失寵而被冷落。 南朝 梁 吳均 《行路難》詩之四:“ 班姬 失寵顔不開,奉箒供養 長信臺 。” 唐 王昌齡 《長信秋詞》之三:“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将團扇暫裴回。”
“奉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èng zhǒu,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含義
原指恭敬地執持掃帚(箒),表示虔誠侍奉或為尊長清掃塵土的行為,體現古代禮儀中的謙卑與尊敬。
引申義與使用場景
在文學語境中,該詞多指嫔妃失寵後被冷落的狀态。例如:
該詞既包含恭敬侍奉的本義,又在詩詞中發展為特定意象,常用于隱喻古代女性(尤其宮廷中)因失寵而陷入卑微境地的情感色彩。
《奉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恭敬地獻上掃帚”。
《奉箒》的部首是“⺡”(灬),并且它由22個筆畫構成。
《奉箒》是綜合使用字意義的詞語,沒有特定的來源,因此在繁體字中仍然保持為“奉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對于《奉箒》,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細微差異,但基本上保持了現代的形式。
1.小明恭敬地奉箒給長輩。
2.她把奉箒作為一種尊敬的表達方式。
沒有固定的組詞。
沒有明确的近義詞。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