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慚愧忸怩。 南朝 宋 鮑照 《代貧賤愁苦行》:“貧年忘日時,黯顔就人惜;俄頃不相酬,恧怩面已赤。”
“恧怩”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從以下角度解析:
恧怩(nǜ ní) 表示“慚愧忸怩” 的狀态,強調因内心羞愧而表現出的不自然或局促不安。
多用于書面語或古典文學中,例如描述人物因犯錯後既感慚愧又難為情的複雜情态。
例句(參考):
他因失誤被當衆批評,頓時面露恧怩之色,低頭不語。
若需進一步探究字形演變或方言用法,可查閱《康熙字典》等權威典籍。
恧怩(nǜ ní)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挫折或失敗時的局促、尴尬和不自在的表情和态度。
恧(心字旁,8劃)怩(心字旁,7劃)
恧怩在《說文解字》中有記載,源于古代漢語。
恧怩的繁體為「慁膩」。
古代漢字中的恧寫作「耨」,怩寫作「尼」。
1. 在面對老闆的質問時,他低下頭,眼神恧怩,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2. 她在朋友面前承認了自己犯了個錯誤,臉上露出了恧怩的表情。
慌恧、恧然、尴尬恧怩、恧色
局促不安、為難、尴尬、窘迫
鎮定、泰然自若、坦然、從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