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山簡醉 ”。 唐 李白 《魯郡堯祠送窦明府薄華還西京》詩:“ 高陽 小飲真瑣瑣, 山公 酩酊如何我?”
“山公酩酊”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醉酒的狀态,源自晉代名士山簡(字季倫)的典故。其核心含義與“山簡醉”相同,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形容縱情飲酒、不拘小節的狀态。
出自《晉書·山簡傳》。山簡曾任荊州刺史,常往當地名勝“高陽池”暢飲,每次必醉,且醉後倒戴頭巾騎馬而歸,并作歌曰:“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暮倒載歸,酩酊無所知。”
唐代李白曾在《魯郡堯祠送窦明府薄華還西京》詩中化用此典:“高陽小飲真瑣瑣,山公酩酊如何我?”,借以表達豪放不羁的情懷。
現多用于形容大醉或借古喻今的飲酒場景,帶有詩意和典故色彩。例如:“宴席上山公酩酊,衆人皆歡。”
此成語承載了曆史人物山簡的放達形象,後成為文人筆下醉酒抒懷的經典意象。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晉書》或李白詩作原文。
「山公酩酊」是一個成語,形容酒後大醉,非常爛醉或者形容醉漢的狀态。
「山公酩酊」這個成語由六個漢字組成。其中「山」的部首是「山」,總筆畫數是三;「公」的部首是「八」,總筆畫數是四;「酩」的部首是「酉」,總筆畫數是十二;「酊」的部首也是「酉」,總筆畫數是十。
「山公酩酊」這個成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明代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故事中的山公是一個吃酒如命的人,他的酒量非常大。有一次,朝廷為了考驗他,安排了四名身份不明的人與他一起喝酒,結果四人都喝得爛醉,隻有山公依舊豪飲如故。從此以後,人們用「山公酩酊」來形容酒量很大,無法使他醉倒。
「山公酩酊」的繁體寫法是「山公酩酊」(注:與簡體一緻)。
在古代,「山公酩酊」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他昨晚喝得山公酩酊,差點摔倒在地。
與「山公酩酊」相關的組詞有:酩酊大醉、酩酊不堪、酩酊爛醉等。
近義詞:醉醺醺、酩酊狂醉。
反義詞:清醒、未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