惇素的意思、惇素的詳細解釋
惇素的解釋
敦厚樸實。 唐 黃滔 《以不貪為寶賦》:“衒實矜華,爾則以琬琰當也;輝令映古,我則以惇素稱之。”
詞語分解
- 惇的解釋 惇 ū 敦厚:惇厚。惇樸。惇謹。 勸勉,勤勉:惇誨(殷勤勸導)。惇學。 推崇,尊重:惇信明義。惇任仁人。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素的解釋 素 ù 本色,白色:素服。素絲。 顔色單純,不豔麗:素淨。素淡。素妝。素雅。素描。 潔白的絹:尺素(用綢子寫的信)。 本來的,質樸、不加修飾的:素質。素養。素性。素友(真誠淳樸的朋友)。 物的基本成分
專業解析
惇素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惇”與“素”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向敦厚質樸、真誠純良的品德。以下從字源、釋義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 惇(dūn)
《說文解字》釋為“厚也”,本義為忠厚、笃實。如《尚書·舜典》載“惇德允元”,強調以厚德信服衆人。
- 素(sù)
《說文》解作“白緻缯也”,原指未染色的生絹,引申為質樸無華、本性純真。《老子》言“見素抱樸”,即推崇返璞歸真。
二、詞義解析
惇素融合二字内涵,形容人性情淳厚、心地質樸的特質,常見于對德行的稱頌。例如:
- 《三國志·魏志·管甯傳》評管甯:“惇素足以厲俗。” 意指其敦厚樸實的品格足以激勵社會風氣。
- 《宋書·孝義傳》贊劉瑜:“天性惇素。” 強調其發自本性的純良。
三、典籍中的文化意涵
該詞多見于史書人物評價,承載儒家“文質彬彬”的理想人格:
- 道德踐行:如《南齊書·高逸傳》稱杜京産“托意清虛,惇素弗渝”,體現淡泊名利而堅守本真。
- 社會教化:古人以“惇素”為楷模,倡導以淳樸民風匡正世道(如《晉書·庾峻傳》)。
現代應用與價值
雖非常用詞,但“惇素”精神仍具現實意義:
- 個人修養:倡導真誠待人、摒棄浮華,契合“不忘初心”的價值觀。
- 文化傳承:作為中華美德載體,常見于傳統文化研究(如《漢語大詞典》收錄釋義)。
參考資料:
-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 《三國志·魏志·管甯傳》(中華書局二十四史)
- 《宋書·孝義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惇素”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ūn sù,其核心含義為敦厚樸實。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形容人性格或品質的淳樸、厚道且不浮華。
- 構成:
- 惇(dūn):本義為敦厚、笃實,強調内在的誠懇與厚重感。
- 素(sù):原指未經染色的絲帛,引申為質樸、本色,與“華麗”相對。
二、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例證:
唐代黃滔在《以不貪為寶賦》中寫道:“衒實矜華,爾則以琬琰當也;輝令映古,我則以惇素稱之。”
(意為:炫耀華美者以玉器為寶,而推崇古風者則以敦厚樸實為貴。)
- 語境:多用于描述人的品德或文風,帶有褒義色彩。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淳樸、質樸、笃實、樸拙。
- 反義詞:浮華、虛飾、矯揉、奢靡。
四、補充說明
- 現代應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或曆史類文本中,用以強調傳統美德。
- 擴展理解:“素”在詞中強化了“惇”的天然與純粹性,二者結合突顯内外一緻的樸實特質。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古典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莽芭蕾備詳兵慌馬亂波委雲集波心藏行辰放氏寵賞次相賜則從屬寸長片善道曹登戾刁讦地利人和冬儲跺躂風瘧分系改換家門高陽公子咯噔歌譔合樽鴻爪環肥燕瘦逭勞箭羽驕愛矯制嘉壇靜觀嚍嚍來暮醽酒六貴盧郎躶膚麻纏蜜蜂窩平天冠淺局乾象辇輕飛慶士秋紅求同存異豈直甚感詫異屍饔手澤水蛭酥融态色委伏五品孫霧唾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