飾非拒谏的意思、飾非拒谏的詳細解釋
飾非拒谏的解釋
粉飾掩蓋錯誤,拒絕規勸。《周書·宣帝紀》:“好自矜誇,飾非拒諫。” 元 高文秀 《渑池會》第三折:“ 桀 紂 因飾非拒諫亡家國, 堯 舜 為發政施仁立帝都。” 清 陳确 《書<大學辨>後》:“況夫詆诽前賢,飾非拒諫,惡将比之弑父與君,在人人得誅之例。”
詞語分解
- 飾非的解釋 粉飾掩蓋錯誤。《莊子·盜跖》:“強足以拒敵,辯足以飾非。” 明 楊柔勝 《玉環記·範張别臯》:“官人不須強辨飾非。”《清史稿·和珅傳》:“故事,《實録》不載武試策問, 和珅 率對不以實,詔斥護過飾非
- 拒谏的解釋 拒絕規勸。《後漢書·申屠剛傳》:“愚聞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孤塞之政,亡國之風也。”《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知足以拒諫,才足以飾非。” 宋 王安石 《答司馬谏議書》:“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辟邪
網絡擴展解釋
“飾非拒谏”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拆解:“飾”指掩飾,“非”指錯誤,“拒”即拒絕,“谏”為直言規勸。整體意為拒絕他人勸告,并掩飾自身錯誤。
- 近義詞:拒谏飾非、文過飾非。
- 反義詞:從善如流、廣開言路、嚴于律己。
2.出處與演變
- 最早出自《荀子·成相》:“拒谏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原句中的“拒谏飾非”在流傳中逐漸演變為“飾非拒谏”,但含義一緻。
- 後世文獻如《資治通鑒》《清史稿》中也有使用,如《資治通鑒》提到“飾非拒谏,何謂無罪!”。
3.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成語結構:聯合式,由“飾非”和“拒谏”兩個動賓結構并列組成。
4.例句與語境
- 古代用例: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載:“飾非拒谏,斷自己意。”。
- 現代應用:多用于批評固執己見、不納忠言的行為,如“若領導者飾非拒谏,必導緻上下隔閡”。
5.曆史警示
- 該成語常被用于勸誡統治者或管理者虛心納谏。如《荀子》強調“拒谏飾非”會招緻國家災禍,清代洪亮吉亦以“非拒谏飾非之主”警示君主需開明。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飾非拒谏”不僅是一個語言現象,更蘊含深刻的政治與道德警示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義解析
《飾非拒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掩飾錯誤,拒絕忠言逆耳之谏言。
拆分部首和筆畫
《飾非拒谏》的部首拆分為食口手言谷、讠言讠言又又,共十三畫。
來源
《飾非拒谏》這個成語可以追溯到《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的一個故事。相如是漢代宰相,他曾為了掩飾自己的過失,拒絕接受馮異的忠告。這個故事被流傳下來,成為後來形容掩飾錯誤、拒絕忠言的成語。
繁體
繁體字中,寫作《飾非拒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飾非拒谏》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基本結構保持相似。例如,拆分為“饣非又·曰艹舟傑谷”。
例句
他總是在會議上飾非拒谏,被人稱為頑固不化的人。
組詞
飾物、非議、拒絕、谏言
近義詞
掩飾錯誤、推卸責任、回避問題
反義詞
坦誠接受、虛心改正、聽從建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