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辱的意思、黜辱的詳細解釋
黜辱的解釋
貶斥受辱;貶斥侮辱。《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戰戰兢兢,常懼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讓鎮南徐州刺史啟》:“臣乏素能,或所不任,況在憂年,必取黜辱。” 洪深 《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一章:“不可觸犯人家的宗教,隻有*********是不妨黜辱的。”
詞語分解
- 黜的解釋 黜 ù 降職或罷免:罷黜。廢黜。貶黜。黜退。黜斥。黜免。黜逐。黜陟。 筆畫數:; 部首:黑; 筆順編號:
- 辱的解釋 辱 ǔ 羞恥:羞辱。恥辱。 使受到羞恥:辱罵。侮辱。折辱。 謙辭,表示承蒙:辱承。辱賜。 玷污,辜負:辱沒(?)。辱命。玷辱。 寵榮 筆畫數:; 部首:辰;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黜辱"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黜"和"辱"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貶斥、罷免官職的方式使人蒙受羞辱,常用于描述古代對官員或士人的一種懲罰性處置。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黜 (chù)
- 本義:貶退,罷免。《說文解字》釋為"貶下也",指剝奪官職或降低地位。
- 引申義:排斥、廢除(如"黜陟"指官吏的罷免與升遷)。
-
辱 (rǔ)
- 本義:羞恥,屈尊受屈。《說文解字》釋為"恥也",強調尊嚴受損的狀态。
- 引申義:侮辱,使蒙羞(如"折辱""羞辱")。
二、複合詞釋義
三、典籍例證
-
《漢書·賈誼傳》:
"誼既以黜辱,複為梁懷王太傅。"
釋義:賈誼因遭貶谪受辱,後被任命為梁懷王的太傅。
-
《後漢書·黨锢列傳》:
"宦官諷有司奏膺等,帝怒,下膺等獄,黜辱終身。"
釋義:宦官唆使官員誣告李膺等人,皇帝震怒将其下獄,終身罷免并羞辱。
四、文化内涵
- 政治手段:黜辱是君主維護權威的工具,通過公開羞辱強化懲罰效果,警示他人。
- 士人困境:古代士大夫将"士可殺不可辱"奉為信條,黜辱帶來的精神打擊常甚于肉體刑罰。
- 曆史關聯:與"貶谪""流放""廷杖"等共同構成中國古代官僚的懲戒體系。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釋義參考:卷12,頁389)
- 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2013.
- 班固. 《漢書》[M]. 中華書局點校本.
- 範晔. 《後漢書》[M]. 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黜辱”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黜”和“辱”兩個單字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解釋
指通過貶斥、罷免等手段使人受辱或喪失尊嚴的行為,多用于形容對地位較高者的貶低或羞辱。例如《後漢書》中提到“常懼黜辱,以增父母之羞”,體現了一種因擔憂被貶斥而受辱的心理。
二、構成分析
- 黜(chù):本義為罷免、降職,如“黜退”;
- 辱(rǔ):指恥辱、羞辱,如“喪權辱國”。
二字組合後,既包含罷免的實際行為,又強調行為帶來的精神羞辱。
三、文獻用例
- 古代典籍:
- 《後漢書·列女傳》中描述女性因擔憂“黜辱”而謹言慎行;
- 南朝江淹在奏啟中提到“必取黜辱”,表達對貶斥的隱憂。
- 現代引用:
戲劇理論家洪深在著作中提及“黜辱異教徒”,體現該詞在特定語境下的批判性。
四、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被貶谪或文人遭排斥的情境;
- 現代語境:可引申為對權威、尊嚴的公開否定,但需注意其較強的書面語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中的用法,可查閱《後漢書》或江淹相關作品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柏烏八樹贲戋邊淮冰窟兵馬俑蔽膝伯歌季舞谄附吃喬戴奉大盟地下建築物二川告令宮澤孤厲含菁咀華活動家濺淚郊迓教澤積草屯糧解經濟寒赈貧荊魏襟袂謹書卷頭來自樂跎跎冥瞽撚接秾缛氣流求歡丘嶽栖止覰絶群龍渠椀衢謡少言寡語盛時衰麻纾難四元索莫太蔔土鼠隨金虎溫良溫旨吾丘子骛新芗澤毨毨校度銷聲匿影希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