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桓伊傳》載, 桓伊 為 江州 刺史,善吹笛,獨擅 江 左。 謝安 位顯功盛,為人所讒, 孝武帝 疑之。會帝召 伊 飲宴, 安 侍坐。帝命 伊 吹笛,吹一弄後, 伊 請彈筝,而歌《怨詩》曰:“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聲節慷慨。 安 泣下沾衿,乃越席捋其須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後因以“桓郎笛”為巧用樂曲傳達心曲的典故。 宋 劉克莊 《水龍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餘去歲笛字韻為壽戲答二君》詞:“笑 謝公 曠達,暮年垂淚,聽 桓郎 笛。” 清 趙翼 《六哀詩·阿文成公》:“敢撫 桓伊 筝,聊破彌遠鑽。” 清 徐夔 《聞笛有憶》詩:“誰将清夜 桓伊 笛,吹入 山陽 向秀 心。”參見“ 桓伊三弄 ”。
“桓郎笛”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音樂傳達心曲、化解政治猜忌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典故出自《晉書·桓伊傳》。東晉時期,名将桓伊(字叔夏)任江州刺史,以善吹笛聞名。謝安因功高遭讒言,被孝武帝猜忌。一次宴會上,桓伊受命吹笛後,借彈筝高歌《怨詩》:“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慷慨悲怆的樂聲令謝安感動落淚,也使孝武帝心生愧疚,最終化解了君臣嫌隙。
該典故衍生出兩層核心含義:
宋代劉克莊在《水龍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餘去歲笛字韻為壽戲答二君》中化用此典:“笑謝公曠達,暮年垂淚,聽桓郎笛”,借以表達對忠臣際遇的感慨。
現代多用于詩詞鑒賞或曆史典故解析,形容通過藝術手段傳遞深層情感或政治訴求的行為,具有文化象征性。
《桓郎笛》是指一種古代的樂器,也被稱為橫笛、竹笛等。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來進行解釋。
《桓郎笛》一詞的部首拆分為木,一個筆畫。
《桓郎笛》一詞的來源尚不明确,有人認為是因為桓溫(字郎)喜歡吹奏笛子而得名。這個詞是簡體字,沒有對應的繁體字。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關于《桓郎笛》一詞的古代寫法可能是“桓郎觌”。
他吹奏着《桓郎笛》,音色悠揚,引得衆人齊聚一堂,盡情享受美妙的音樂。
可以通過組合其他詞彙和《桓郎笛》一起形成新的詞組,例如:“桓郎笛曲”、“桓郎笛藝”。
與《桓郎笛》相近的詞彙可能有“橫笛”、“竹笛”,在特定語境下可以互相替換。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之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