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桓郎笛的意思、桓郎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桓郎笛的解釋

《晉書·桓伊傳》載, 桓伊 為 江州 刺史,善吹笛,獨擅 江 左。 謝安 位顯功盛,為人所讒, 孝武帝 疑之。會帝召 伊 飲宴, 安 侍坐。帝命 伊 吹笛,吹一弄後, 伊 請彈筝,而歌《怨詩》曰:“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聲節慷慨。 安 泣下沾衿,乃越席捋其須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後因以“桓郎笛”為巧用樂曲傳達心曲的典故。 宋 劉克莊 《水龍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餘去歲笛字韻為壽戲答二君》詞:“笑 謝公 曠達,暮年垂淚,聽 桓郎 笛。” 清 趙翼 《六哀詩·阿文成公》:“敢撫 桓伊 筝,聊破彌遠鑽。” 清 徐夔 《聞笛有憶》詩:“誰将清夜 桓伊 笛,吹入 山陽 向秀 心。”參見“ 桓伊三弄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桓郎笛"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典故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知音相惜、名士風流的雅事,也常用來泛指美妙感人的笛聲或音樂。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典故出處: 典出《晉書·桓伊傳》。東晉名将、音樂家桓伊(小字野王,又稱桓子野)善吹笛,技藝冠絕一時。一次,王徽之(王羲之之子)在途中偶遇桓伊,雖素不相識,但久聞其笛藝,便遣人請桓伊奏笛。桓伊當時已顯貴,卻欣然下車,為王徽之吹奏三調(三支曲子),奏畢即去,賓主未交一言。此事被後世視為名士間不拘形迹、以藝會友的典範。

  2. 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特指桓伊為王徽之吹笛的雅事,象征着知音相遇、心意相通,即使言語未通,也能通過音樂達到精神共鳴。
    • 引申義:
      • 指美妙絕倫、感人至深的笛聲或音樂。
      • 喻指名士風流、不拘禮節的灑脫行為。
      • 引申為表達對知音、知己的向往或贊美。
  3. 文學中的運用: 此典在古典詩詞中頻繁出現,用以烘托高雅意境或抒發知音之情。如宋代蘇轼《昭君怨·送别》詞中“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即以“桓伊三弄”指代悠揚的笛聲。唐代杜牧《潤州》詩亦有“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之句。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桓郎笛”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音樂傳達心曲、化解政治猜忌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來源

典故出自《晉書·桓伊傳》。東晉時期,名将桓伊(字叔夏)任江州刺史,以善吹笛聞名。謝安因功高遭讒言,被孝武帝猜忌。一次宴會上,桓伊受命吹笛後,借彈筝高歌《怨詩》:“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慷慨悲怆的樂聲令謝安感動落淚,也使孝武帝心生愧疚,最終化解了君臣嫌隙。

二、象征意義

該典故衍生出兩層核心含義:

  1. 以樂傳情:通過音樂藝術婉轉表達難以直言的心緒,如忠貞、冤屈等情感。
  2. 政治隱喻:暗示用巧妙方式化解政治危機或人際猜忌,常見于古代文人借典故抒懷。

三、文學引用

宋代劉克莊在《水龍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餘去歲笛字韻為壽戲答二君》中化用此典:“笑謝公曠達,暮年垂淚,聽桓郎笛”,借以表達對忠臣際遇的感慨。

四、現代使用

現代多用于詩詞鑒賞或曆史典故解析,形容通過藝術手段傳遞深層情感或政治訴求的行為,具有文化象征性。

别人正在浏覽...

寶镂鞭杠不佳不遷主柴戶長生鐘産翁潮潤村門道巷抖顫斷壁殘璋怼憾恩福風珂福相高程高甲戲哥兒哥哥含啼簡放僵槁湝湝敬獨寖着久束濕薪舊物葵扇羸疢六率騾子軍買補蔓引妙語連珠命婦敏濟慶抃輕黩青翦七弦認敵作父認同散懷三戶亡秦世界語失亡失養四牙子朝上泗州塔桃弓荊矢跳茅山鐵杆圖害屯達唾手而得屠疈微痾鹹和笑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