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關口所收之稅。 宋 曾鞏 《任将策》:“ 漢超 ( 李漢超 )猶私販榷場,規免商筭。有以事聞者,上即詔 漢超 私物所在,悉免關征。”《續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 遼 以 東京 、 平州 旱蝗,旋以 南京 秋潦,暫停關征,以通 山西 糴易。” 清 鄭鉽 《送族弟瀛州之官安縣七十韻》:“未論縣緊赤,首欲繫粗稅。其次問關征,再喜有郵遞。”
(2).收稅的關卡。 宋 陸遊 《上殿劄子》:“ 吳 蜀 萬裡,關征相望。”
關征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指古代在交通要道或邊境關卡征收的賦稅,屬于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之一。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兩點:
關卡征稅
“關”指水陸要道設立的檢查站(如函谷關、潼關),“征”即征稅。合指官府在關卡對過往貨物、車輛、船隻征收的通行稅或商品稅。例如《周禮·地官》記載“司關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說明周代已設專職官吏管理關卡稅收。這一制度延續至明清,如清代《戶部則例》詳細規定了各關口稅率。
關稅的統稱
廣義上泛指國家對進出口商品及國内流通貨物征收的各類關稅。如《宋史·食貨志》載:“市舶司與關征并歸轉運使管轄”,此處“關征”即涵蓋海關關稅與内地關稅。唐代詩人白居易《鹽商婦》中“關征市稅處處喧”的描述,亦反映關稅征收的普遍性。
詞源與演變
“關征”屬并列式複合詞:“關”本義為門闩(《說文解字》:關,以木橫持門戶也),引申為要塞;“征”原指軍事行動(《爾雅·釋言》:征,行也),後衍生出征稅義。二者結合最早見于《新唐書·食貨志》:“關征竹木茶漆之稅”。明清文獻多沿用,近代逐漸被“關稅”“厘金”等詞替代。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如需線上查證,可訪問“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平台查閱《周禮》《二十四史》原文。)
“關征”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關口所收之稅
指古代在交通要道或邊境關卡對過往貨物征收的稅款。例如宋代曾鞏的《任将策》提到“悉免關征”,即免除相關稅收。
收稅的關卡
指具體執行征稅職能的關卡地點,如《宋史》中記載通過“關征”查驗貨物征稅。
現代語境中,“關征”多用于曆史或文學描述,實際行政術語已較少使用,類似職能由海關或稅務機關承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宋史》《續資治通鑒》等古籍。
百緒寶珥爆鳴邊報表函不便道不此之圖扯鼓奪旗撐目兔陳托陳鹹之憾初涼詞賦竄谪蹈襲前人釣查東淨鳳琶根菜類蔬菜攻習蠱敝桂父孤老觚廉輷然會聖疆輔艱诘間奏曲教澤徑界菫色九閡角抵隊客疾裡候祿糈彌甥泥橇跑反批抹鋪排戶清歌清圓秋享曲鞠紉緝人心不古上牲私佼死庫容松花彩蛋素飯掏漉讨綏汀沙僞化惟利是趨五馭栙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