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景公 曾長期患瘧疾,後因以“齊後瘧”借指瘧疾。 唐 王維 《林園即事寄舍弟紞》詩:“地多 齊後 瘧,人帶 荊州 癭。” 趙殿成 箋注引《晏子春秋》:“ 景公 疥且瘧,期年不已。”
“齊後瘧”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瘧疾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齊後瘧”中的“齊後”指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景公(名杵臼)。據《晏子春秋》和《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齊景公曾長期患瘧疾(“疥且瘧,期年不已”),久治不愈。後世文人遂以“齊後瘧”代指瘧疾,成為文學中的典故。
唐代詩人王維在《林園即事寄舍弟紞》中寫道:“地多齊後瘧,人帶荊州瘿。”,此處以“齊後瘧”暗喻某地瘧疾盛行,體現文學化用典的修辭手法。
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主要用于古籍或文學研究中。若需進一步探究曆史背景,可參考《晏子春秋》《左傳》等文獻。
齊後瘧是一個漢字詞組,由齊、後和瘧三個字組成。齊後瘧是指一種瘧疾,在古代醫學中被認為是由寒濕氣候引起的一種疾病。
齊(齊)的拆分部首是齊齊疏齒,齊的筆畫數為7畫。後(後)的拆分部首是口,後的筆畫數為9畫。瘧(瘈)的拆分部首是疒,瘧的筆畫數為12畫。
齊後瘧一詞最早出現在《傷寒雜病論》這本醫學著作中,是由古代醫學家張仲景所著。這本書全面記錄了各種疾病的症狀、病機和治療方法,對後世的醫學研究産生了重要影響。
繁體字中的齊後瘧和簡體字的拼寫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齊(齊)的古代寫法為“齊”,後(後)的古代寫法為“後”,瘧(瘈)的古代寫法為“瘈”。
1. 他得了齊後瘧,需要好好休息和治療。
2. 這種瘧疾病原來稱為齊後瘧。
齊後瘧沒有相關的組詞。
齊後瘧沒有明确的近義詞。
齊後瘧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