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記田畝的簿冊。 王闿運 《<湘潭縣志>序》:“金土價同,漕登田冊。”
田冊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文獻屬性的專有名詞,指古代官府登記土地田畝的官方簿冊。其核心功能在于記錄土地權屬、面積及賦稅信息,是封建社會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載體。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定義,田冊為“登記田畝的簿冊”,主要記錄土地所有者姓名、地塊位置、面積及應繳賦稅數額(來源:漢典網)。該詞由“田”(耕地)與“冊”(文書)構成,直觀體現農耕文明與文書制度的結合。
二、曆史沿革 宋代《經界法》最早建立系統田冊制度,通過“砧基簿”登記田産。元朝《至元新格》規定每三年編造田冊,明代推行“魚鱗圖冊”達到技術巅峰,采用圖形與文字結合的方式記錄地塊形狀、四至方位(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三、功能作用 田冊具有三重行政功能:1)賦稅征收依據,記錄土地等級與稅率;2)權屬證明文書,解決土地糾紛;3)人口管理輔助,通過土地持有情況掌握戶籍信息。清代《賦役全書》規定田冊需包含“原額、新增、開除、實在”四柱式記賬法(來源:國家圖書館古籍數據庫)。
四、文獻例證 《清史稿·食貨志》載:“州縣造田冊,備載戶則、田形、科則,歲以仲冬申布政司”,印證其作為垂直管理體系基礎文書的制度地位。民國時期地籍整理中,田冊逐步被現代地籍檔案替代,但在台灣地區直至2000年仍作為法定地籍資料(來源: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田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登記田畝信息的簿冊,主要用于古代土地管理。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土地制度,可參考《中國曆代土地制度史》等專著,或查閱地方志中田冊的實際案例。
案奏悲感賓下避卧冊禮傳道受業傳嬗從義郎蹴躇皴皮大指燈色颠擠董逃歌放下屠刀伏钺高粱蚜蛤蜊粉乖龍挂累涸鲋餞客谏獵人交轉解嘲砍土镘狂斐寥漢賣好蔓生槃辟棚頭平甸遣詞措意骞抟陗颿七寶台輕頭肉飛眉舞扇動失匕箸是非之心殊績束縮貪愛調合調解踢空同般透洩圖度尪老妄談亡羊委至文過五色陸離韱韱效實細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