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剛謇的意思、剛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剛謇的解釋

亦作“ 剛蹇 ”。剛直。《三國志·魏志·桓階傳》:“ 毛玠 、 徐奕 以剛蹇少黨,而為西曹掾 丁儀 所不善。”《北史·李谔傳》:“ 諤 在職數年,務存大體,不尚嚴猛,由是無剛謇之譽,而潛有匡正之志。”《隋書·梁毗傳》:“ 毗 性剛謇,頗有學涉。”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六:“ 盛文肅 公正剛蹇,絶無它腸,而性微狷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剛謇(gāng jiǎ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合成詞,由“剛”與“謇”二字組合而成,專指人性格或品行的剛強正直、忠貞不阿。其核心含義可解析如下:


一、字義分解與核心釋義

  1. 剛(gāng)

    本義為堅硬、強勁,引申為人的意志堅定、性格強硬不屈。《說文解字》釋:“剛,強斷也。” 強調果斷堅決的品性。

  2. 謇(jiǎn)

    通“蹇”,原指口吃難言,後引申為忠直敢言、正直不阿。《廣雅·釋诂一》載:“謇,正也。” 王念孫疏證:“謇為忠正之言。” 如《楚辭·離騷》中“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即表忠直進谏之意。

合成詞義:

“剛謇”形容人剛強正直,敢于直言進谏,堅守原則而不屈從權勢,常見于描述古代忠臣、士大夫的品格。


二、文獻用例與權威釋義

  1. 《後漢書·周舉傳》:

    “舉為人剛謇,能直言極谏。” 此例明确以“剛謇”形容周舉性格剛直、敢于直谏的操守。

    (注:《後漢書》為南朝範晔所撰正史,此例為經典書證。)

  2. 《廣雅疏證·釋诂》:

    清代王念孫在考釋“謇”字時,引《後漢書》例證,強調“謇”含“忠正”之義,與“剛”結合後強化了正直不屈的内涵。


三、現代使用與語境

現代漢語中,“剛謇”屬書面語,多用于曆史人物評價或文學描述,如:

“他秉性剛謇,在朝堂上屢次抗疏,不懼權貴。”

其近義詞包括“剛直”“耿介”“忠鲠”,反義詞則為“阿谀”“谄媚”。


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剛謇”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拼音與基本釋義

2.字形與詞源

3.使用特點

4.注意事項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慠弄白發郎官丙向超突饬禁傳胪寸勁兒地角丁折定身法窦道鬥箕斷壁廢阙風前燭高唱貢媚狠聲何止後段箭眼狡兔得而獵犬烹焦棗就合寄語軍曹開席科頭赤足寬慈裡鄽李夫人林圃隆極倮體沒頭蒼蠅門路抿耳模範内衷凝脂點漆嘔哕攀龍讬鳳骈文前合後偃清視盛典聲幹擾瘦骨壽終帥才霜脊頌鐘塑鋼讨試通郵王青蓋車魏巍誣蔽醎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