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文公元年》:“冬十月,﹝ 商臣 ﹞以宮甲圍 成王 。王請食熊蹯而死。弗聽。丁未,王縊。”後以“請蹯”指弑逆行為。《舊唐書·楊元亨傳》:“搖動冢嫡,寧唯掘蠱之禍;誘扇後主,卒成請蹯之釁。”
“請蹯”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政治鬥争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語來源
出自《左傳·文公元年》:春秋時期,楚成王被其子商臣(楚穆王)逼宮。成王請求在死前食用“熊蹯”(熊掌),但商臣未允,最終成王自缢。這一事件成為“請蹯”的典故來源。
本義與引申義
文獻用例
如《舊唐書·楊元亨傳》用“請蹯之釁”描述太子李重俊叛亂,借典故影射弑逆性質()。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形容以下犯上、篡權奪位的行為,屬書面化表達,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關聯知識
熊掌在古代是珍貴食材,烹制耗時,楚成王借此拖延實為求生策略,側面反映古代宮廷鬥争的殘酷性()。
《請蹯》是一個古代漢字,具有“請教、請救”的意思。
《請蹯》由“讠”和“犬”兩個部首構成,共有12個筆畫。
《請蹯》最早出現在《延禧散記》這本古代小說中,後來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
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為「請蹯」。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記載,以及出土的青銅器、殷商甲骨文等考古資料,我們可以得知《請蹯》的古代寫法。
1. 他急忙寫了一封信,請求蹯救。
2. 聽說老師非常擅長解決難題,我決定去請蹯。
請教、請求、請救、教蹯
請求、乞求、懇求
助蹯、施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