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木萌生的新芽。引申為開始發生。 明 宋濂 《金華永甯禅庵記》:“必有龍鬼晝夜護持,使般若之種蘖芽其間,亦其勢緻焉。” 清 龍啟瑞 《大岡埠團練公局記》:“夫以 廣西 之盜蔓延數十州縣,蘖芽乎十年之前,一發而不可治。”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下》:“雖 韓愈 依違其間,夷 漢 互貿,僞辭茲沓,昭穆無質,官氏自此而廟濯自彼,其不蘖芽於 豪州 受命之世,灼灼也。”
“蘖芽”是一個植物學術語,具體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蘖芽(拼音:niè yá)指草木萌生的新芽,常引申為事物開始發生的狀态。例如明代宋濂曾用“般若之種蘖芽其間”比喻佛教智慧的萌芽()。
定義
指植物莖或枝條上發育的新芽,尤其在受傷或修剪後重新生長的芽,是植物自我修複的重要方式。例如樹木被砍伐後,殘存莖根長出的新芽稱為“蘖”()。
類型與作用
清代文獻中曾用“蘖芽”比喻社會問題的萌芽,如“蘖芽乎十年之前,一發而不可治”(),強調事物初期發展的潛在影響。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植物學詞典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蘖芽(niè yá)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植物的新梢或新芽。
蘖芽的拆分部首是艹,部首筆畫數為3;整個字的總筆畫數為16。
蘖芽一詞的源自于植物學的術語,用于描述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新發出的芽或者新生的梢。蘖芽是植物下部的新梢,有時會長得非常茂盛。
在繁體中文中,蘖芽的寫法是蘖芽。
在古時候,蘖芽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這并不影響其意義。漢字寫法有一定的演變和曆史變化,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發生了一些變化。
1. 春天來了,樹上長滿了嫩綠的蘖芽。
2. 農民們小心翼翼地修剪着蘖芽,希望能促進果樹的生長。
3. 這棵植物的蘖芽長得非常茂盛,顯示其健康生長。
蘖芽可以和其他詞彙組合成為新的詞語,比如:
1. 蘖芽嫩綠:形容植株的蘖芽顔色十分嫩綠。
2. 蘖芽豐茂:形容蘖芽生長旺盛、茂密。
3. 蘖芽修剪:指對蘖芽進行修剪、整理的行為。
與蘖芽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萌芽:指植物新生的芽或者将要發生的事物。
2. 嫩芽:形容新發出的植物芽十分嫩。
與蘖芽意思相反的詞語是植物枯萎,表示植物不再新發芽,而是因為營養不良或其他原因而凋謝或枯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