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劣馬。《楚辭·九辯》:“卻騏驥而不乗兮,策駑駘而取路。” 唐 李群玉 《骢馬》詩:“青芻與白水,空笑駑駘肥。” 清 陳維崧 《簇水·見古寺放生馬而歎之》詞:“草頭一點,猛氣削駑駘凡馬。”
(2).喻低劣的才能。《晉書·荀崧傳》:“臣學不章句,才不弘通……思竭駑駘,庶增萬分。” 明 唐順之 《與王堯衢書》:“當今之士,隱居篤學、修名砥節如 湖州 唐6*子 、 平涼 趙子 輩者,凡若幹人,僕之駑駘,十不及其二三。” ********* 《<萍蹤寄語二集>弁言》:“我于愧怍之馀,一面想乘此機會把自己充實一些,以作繼續為社會勉竭驽骀的準備;一面仍時常不忘須就淺見所及,記些出來向垂念我的好友們報告報告。”
(3).喻才能低劣者。 元 無名氏 《謝金吾》第一折:“割捨了我個老裙釵,博着你個潑駑駘。”
(4).平庸無能。 明 無名氏 《四賢記·具慶》:“自媿駑駘,幸覩容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二回:“承大帥栽培,深恐駑駘,不足以副憲意。”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驽骀漢語 快速查詢。
“驽骀”是一個漢語詞彙,由“驽”和“骀”兩個同義字複合而成,具體含義如下:
字面解釋
整體含義
兩字組合強化貶義,特指劣等的馬,常比喻能力低下、平庸無能之人。例如《楚辭·九辯》中“策驽骀而取路”,即以劣馬暗喻任用庸才。
用法與語境
經典出處
《楚辭·九辯》名句:“卻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意為放棄良馬不騎,卻驅策劣馬上路,諷喻用人不當。
近義詞
驽馬、庸才、朽木
反義詞
骐骥、英才、棟梁
此詞需結合語境理解,多用于批評或自謙(如“臣雖驽骀”),使用時需注意場合以避免冒犯。
《驽骀》是一個成語,意為騾子和馬的混合種,形容力量衰弱,行動遲緩,無法勝任重任的人。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能力低下,無法取得成功。
《驽骀》的拆字可以分為馬(馬部)和難(隹部)兩個部首。其中,馬部的拆分為馬,隹部的拆分為252。
《驽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東京夢華錄》一書中。這本書是明代作家張岱所著,成書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其中有一則故事中出現了這個成語。而對于《驽骀》的繁體字,可以寫作「駑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驽骀》在古時的寫法為「駑」,其中「」是一個已經廢棄的偏旁部首,現代已不再使用。
他雖然聰明,但因為缺乏實踐經驗,常常在工作中驽骀不前。
與《驽骀》相關的組詞有:驽馬、驽馬十駕、骥子龍文、骥服盤龍。
與《驽骀》近義詞包括:龜毛、萎靡不振、行動遲緩。
與《驽骀》反義詞包括:英勇、威猛、強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