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一種陶制吹奏樂器。大如雞蛋,形似秤錘。《文獻通考·樂八》:“古有雅塤如雁子,頌塤如雞子,其聲高濁,合乎雅頌,故也。今太常舊無頌塤,至 皇祐 中聖制頌塤,調習聲韻,并合鐘律。”
“頌埙”是古代一種陶制吹奏樂器,其名稱與形制、用途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頌埙屬于埙的類别,專指用于雅頌之樂的陶制樂器。其名稱中的“頌”表明它與《詩經》中的“頌”樂相關,常用于祭祀、禮儀等莊重場合。
形制與材質
聲音特點
頌埙音色高亢而渾厚(“其聲高濁”),與雅樂中的鐘律相配合,符合禮樂對音律的要求。
曆史文獻記載
《文獻通考·樂八》記載:“古有雅埙如雁子,頌埙如雞子”,說明其與“雅埙”形制有别,且兩者共同構成雅頌音樂體系。宋代皇祐年間曾由官方重新設計頌埙,以規範音律。
文化意義
作為禮樂制度的組成部分,頌埙不僅用于演奏,還承載着“禮制教化”的功能,體現了古代音樂與禮儀的深度融合。
若需進一步了解埙的演奏技法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周禮》《樂書》等古籍記載。
《頌埙》是指用以歌頌和贊揚古代中國樂器“埙”的詩歌或音樂作品。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頌”和“埙”。
“頌”的部首是“頁”,它的筆畫數為9畫;“埙”的部首是“土”,它的筆畫數為6畫。
《頌埙》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是以曲頌形式贊美古代的埙樂器而來。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民族樂器,被稱為“甕”。在古代,人們用它來祭祀神祗、歌頌英雄事迹等,因此産生了與之相關的詞彙。
《頌埙》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頌埙」。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人們寫“頌”時通常将它的右邊加上一橫,像是“垂”的上半部分;寫“埙”時則将它的上半部分加上一點表示孔洞,下半部分寫成凸起的形狀。
1. 他用一首《頌埙》歌頌了埙樂器的美妙聲音。
2. 這首《頌埙》表達了對古代中國音樂傳統的贊美。
頌歌、頌詞、頌揚、埙樂
贊頌、頌贊、頌揚、贊美
貶低、批評、責備、抨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