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攀登。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颍水》:“山下大澤周數裡,而清深肅潔。水中有立石,高十餘丈,廣二十許步,上甚平整,緇素之士,多泛舟昇陟,取暢山情。”
(2).晉升。《魏書·崔鴻傳》:“苟必官須此人,人稱此職,或超騰昇陟,數歲而至公卿。”
(1).升登;攀登。 漢 王充 《論衡·効力》:“文章滂沛,不遭有力之将援引薦舉,亦将棄遺於衡門之下,固安得升陟聖主之庭,論説政事之務乎?”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颍水》:“水中有立石,高十餘丈,廣二十許步,上甚平整,緇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暢幽情。”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記四》:“過橋,復東北升陟崗陀,四裡,抵 思隴 。” 清 曹寅 《滁州清流關道中》詩:“坡陀倦升陟,蹭蹬愁躋舉。”
(2).升遷;提升。 唐 元稹 《崔弘禮鄭州刺史》:“侍中弘正以課來上,書為第一。不有升陟,謂之蔽能,得於信臣,予用丕允。”
提升;晉級。 宋 範仲淹 《奏重定臣僚轉官及差遣體例》:“或陞陟差遣,其幕職州縣官,未該磨勘,而有上項勞政者,亦與比類升擢。”
“升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攀登/升登
指物理意義上的向上攀爬或登高。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颍水》中描述“緇素之士,多泛舟昇陟,取暢山情”()。
晉升/提升
表示官職或地位的升遷。例如:唐代元稹在《崔弘禮鄭州刺史》中提及“不有升陟,謂之蔽能”()。
自然場景中的“升陟”
多用于描寫登山、泛舟等具體行動。如宋代彭郁的詩句“風煙卻羨常升陟”,借升陟表達對自然高度的向往()。
社會語境中的“升陟”
涉及官員選拔或職位變動。宋代範仲淹在奏疏中提到“陞陟差遣”,強調通過考核實現晉升()。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引用,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升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升起、上升。它的拆分部首是卩和阜,筆畫數為14畫。
升陟這個詞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周主人》一文中,用以描述太陽升起、上升的過程。在古代漢字中,升陟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如在金文中寫作升、采用象形字形式,形狀類似太陽升起的樣子。而在隸書中,升的形狀有所變化,采用了象征日出的新月形狀。至漢代,升的形态逐漸變為現代漢字中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升陟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升陟的例句:
1. 旭日東升,一天的開始。
2. 水汽升陟,形成雲霧。
3. 火箭升陟入太空,探索未知。
升陟的相關詞語有:
1. 升起:指物體由低向高移動。
2. 上升:指物體的位置逐漸向高處移動。
3. 擡升:指将物體從低處提起或升高。
升陟的反義詞是降落,表示物體由高處向低處移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