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寒的意思、凝寒的詳細解釋
凝寒的解釋
嚴寒。《文選·劉桢<贈從弟>詩之二》:“豈不罹凝寒,松栢有本性。” 李善 注:“凝,嚴也。”《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音角” 唐 孔穎達 疏:“冬時凝寒之氣在於地上,水又清輕,羽既稟其寒氣,又象水聲,故其數少。” 宋 曾鞏 《降龍》詩:“凝寒堕指熱侵骨,一宴百盞傾金壺。”《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其時天氣凝寒,注湯沃面過了,将殘湯傾去,還有傾不了的,多少留些在盆内。過了一夜,凝結成冰。”
詞語分解
- 凝的解釋 凝 í 氣體變為液體或液體變為固體:凝結。凝固。凝凍。凝集。凝脂。凝滞。 聚集,集中:凝聚。凝重(恘 )。凝神(聚精會神)。凝思。凝眸。凝睇(注視)。凝練。 筆畫數:; 部首:冫; 筆順編號:
- 寒的解釋 寒 á 冷,與“暑”相對: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帶。寒戰。寒噤。寒食(節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不生火做飯,也有的地區把清明當作“寒食”)。寒喧。寒來暑往。唇亡齒寒。 害怕:寒心。 窮困,
專業解析
凝寒,漢語詞彙,讀音為níng hán,其核心含義指極其寒冷、嚴寒,常用于形容深冬時節或冰雪環境的酷寒狀态。
詳細釋義:
-
字義解析:
- 凝: 本義指液體遇冷凝結成固體,引申為聚集、集中、凍結之意。在“凝寒”中,強調寒冷達到使萬物凝結的程度。
- 寒: 指溫度低,冷。在“凝寒”中,表示寒冷的程度。
-
詞義:
- 形容極其寒冷、酷寒的天氣或環境。它比一般的“寒冷”程度更深,帶有一種寒氣凝結、刺骨、萬物仿佛被凍結的意象。常用于描繪深冬、冰雪覆蓋或高寒地帶的嚴酷氣候。
-
文學與文化中的運用:
- “凝寒”一詞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常出現在古典詩詞和文學作品中,用以渲染蕭瑟、肅殺或堅韌的意境。
- 最著名的用例見于三國時期曹植的《白馬篇》:“白馬飾金羁,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 長驅蹈匈奴,左顧淩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這裡的“凝寒”象征着嚴酷的環境和考驗,用以襯托松柏(比喻志士)不畏嚴寒、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引自《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 唐代杜甫在《前苦寒行二首》中也寫到:“凝寒蟄毒蟲”,描繪了嚴寒使毒蟲蟄伏的景象。(引自《杜詩詳注》,中華書局)
-
現代用法:
- 在現代漢語中,“凝寒”仍在使用,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中,形容極度的寒冷。
- 例如:“北國冬日,凝寒刺骨。”、“山頂終年凝寒,積雪不化。”
- 有時也用于比喻嚴峻的考驗或冷酷的環境。
“凝寒”是一個形容極度嚴寒的書面詞彙,蘊含着寒氣凝結、萬物蕭瑟的意象。它源自古典文學,至今仍用于描繪酷寒的環境或比喻嚴峻的考驗,其核心在于強調寒冷的極緻程度和凝結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凝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嚴寒、極度的寒冷,常用于形容冬季或寒冷環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凝寒”由“凝”(凝固、凍結)和“寒”(寒冷)組合而成,字面指寒氣凝結的狀态,引申為極端寒冷的氣候或環境。例如:
- 形容冬季嚴寒:“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劉桢《贈從弟》詩);
- 描述寒冷氣候:“冬時凝寒之氣在于地上”(唐代孔穎達對《禮記》的注解)。
二、出處與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古代文獻:
- 《文選·劉桢<贈從弟>詩》:“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強調松柏在嚴寒中堅韌的特性。
-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天氣凝寒,殘湯凝結成冰”,描述寒冷導緻水結冰的現象。
三、用法與擴展
- 文學意象:多用于詩詞中,通過寒冷環境反襯堅韌品格(如松柏)或渲染蕭瑟氛圍。
- 現代應用:可形容極寒天氣或比喻嚴峻的處境,如“凝寒的冬夜”“經濟凝寒期”。
四、相關詞彙
- 近義詞:嚴寒、酷寒、凜冽。
- 反義詞:酷暑、炎炎、熾熱。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文選》《禮記》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八還拜壇頒金毖勞不尋俗黜羨遺華雕栾绮節地氈地震儀發憤豐暇豫傅抱石高擡明鏡根荄公廨田官舟亥有二首六身薅田環烴回腸昏逆夥賊賤材接着井賦金玦衣厖盡言金镞窘慴九禁據稱軍婚矩則開科取士匡備烈假洛叉馬關條約滿坐寂然孟子逆耳逆狀綪畫芊綿錢奴生活史神眉鬼道十樣景酸酽韬晦奇才特有外铄委靡像姑巷人香水混堂想象小心眼寫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