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泰山 沒字碑的别稱。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七:“ 泰山 沒字碑,《七修類稾》以為石套,其言甚辨。 泰安州 守 曲三山 語予曰:‘碑不甚厚,石復粗礪,斷非石套。’按沒字碑一曰石表,又曰石套,俗曰神主石。此石當 泰山 絶頂,正封禪望祭地;神主石之説為當。”參見“ 碑套 ”。
(2).碑石外的無字石碑。用以保護有字的碑石。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上·泰山沒字碑》:“今 益都 楊太守 應奎 ,親見某寺移一無字古碑,不意中復有隸文之石,外乃套耳,然後知碑為 隋 時所刻。是古人真有石套事矣。”
“石套”是一個與碑石相關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泰山沒字碑的别稱
指位于泰山頂部的無字碑石,主要用于封禅祭祀等儀式。該碑因無文字而得名,也被稱為“石表”或“神主石”。據清代周亮工《書影》記載,此碑雖無字,但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可能與古代祭祀文化相關。
保護碑石的無字外碑
古代為保護刻有文字的主碑,常在外層加設無字石碑作為防護結構,稱為“石套”。明代郎瑛《七修類稿》提到,某寺廟遷移古碑時發現外層為無字石套,内層才是刻有隸書的主碑,證實了這種保護方式的存在。
在工程領域,“石套”概念被引申為保護性結構,如使用金剛石套料鑽加工陶瓷材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考古實例,可參考《七修類稿》《書影》等古籍記載。
《石套》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石”和“套”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1. “石”字是一個單獨的字,它的部首是“石”,總共有五個筆畫。
2. “套”字也是一個單獨的字,它的部首是“大”,總共有八個筆畫。
來源:
《石套》一詞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據說“石套”原指一種以石頭為印章的一種印制方式。另一種說法是指某一種裝飾物。無論哪種說法,都與石頭有關。
繁體:
繁體字“石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不發生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石套”這個詞沒有特别的寫法,仍然是以“石”和“套”兩個字的傳統形态書寫。
例句:
1. 石套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 這個石套造型獨特,非常具有觀賞性。
組詞:
1. 石頭
2. 石碑
3. 石雕
近義詞:
1. 石器
2. 石制品
3. 石質
反義詞:
沒有明确與“石套”意義相反的詞彙,因此無法給出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