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無知的畜類。《文子·道德》:“夫聾蟲雖愚,不害其所愛。”《淮南子·修務訓》:“馬,聾蟲也,而可以通氣志,猶時教而成,又況人乎?” 清 曹寅 《望雨謠》:“旱魃龍蟲慘莫支,家家當戶繰冰絲。”
“聾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細微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指無知的畜類,多用于形容缺乏靈性或感知能力的動物。該詞源自古代文獻,如《文子·道德》提到“夫聾蟲雖愚,不害其所愛”,《淮南子·修務訓》則以馬為例:“馬,聾蟲也,而可以通氣志,猶時教而成,又況人乎?”。清代曹寅的《望雨謠》中也有“旱魃龍蟲慘莫支”的用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子》《淮南子》等原典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聾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聽覺有缺陷,聽不到聲音的蟲類。它比喻沒有感受力或是沒有反應能力的人。
《聾蟲》的拆分部首是耳(ㄦ3),它由耳朵的形象組成。《聾蟲》的總筆畫數為11畫。
《聾蟲》最早出現于《莊子·秋水》篇:“斥衛飛将而卻之,逋負蹻而遠之,于是乎無足以務平者矣,故曰傷鬥及《聾蟲》。”這裡的《聾蟲》指的是沒有聽到斥責聲音的蟲子。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形容不敏感、不回應外界刺激的人。
《聾蟲》的繁體字為「聾蟲」,保留了原字形和意義。
《聾蟲》的古代漢字寫法為「聆蟲」,其中「聆」意為聆聽、傾聽。
1. 他真是個聾蟲,對别人說話從來都不回應。
2. 他對父母的勸告就像一隻聾蟲,根本聽不進去。
組詞:聾啞、聾啞學校、聾啞人、聾啞教育
近義詞:聚少離多、失聰
反義詞:精明、敏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