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過言的意思、過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過言的解釋

(1).錯誤的言論。《禮記·哀公問》:“君子過言則6*民作辭,過動則6*民作則。” 鄭玄 注:“君之言雖過,民猶稱其辭;君之行雖過,民猶以為法。” 漢 楊修 《答臨淄侯箋》:“君侯忘聖賢之顯迹,述鄙宗之過言,竊以為未之思也。”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大臣者,探本真以奉君,過言有誅,矧旁飾躗言?”

(2).過分誇大、過于激切的言論。《楚辭·九章·惜誦》:“吾聞作忠以造怨兮,忽謂之過言。” 唐 白居易 《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策》:“是時, 漢 興四十載,萬方大理,四海大和;而 賈誼 非不見之,所以過言者,以為詞不切,志不激,則不能迴君聽,感君心,而發憤於至理也。” 清 王夫之 《家世節錄》:“先君口無過言,身無嫚度。” 梁啟超 《論民族競争之大勢》:“ 英 煤涸竭之時,即 英國 衰亡之日,非過言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過言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過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言辭超過實際或恰當的程度,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誇大不實之言

    指說話内容誇張失實,超出客觀情況。例如《論語·子張》"君子不以言舉人"句下,朱熹注疏強調警惕"過言",即虛浮誇大的言論需明辨。

  2. 過度或失當的言辭

    表示說話超出分寸,可能因情緒激動或表達不當造成。如《左傳》中批評"過言一出,驷馬難追",警示不當言論的後果。


二、語義演變與語用特征


三、古籍例證

  1. 《荀子·勸學》

    "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楊倞注:"囋即'過言',多言無益也"——體現對冗餘言辭的否定。

  2. 《朱子語類》卷十三

    朱熹論修身時稱:"學者須是讷于言而敏于行,最忌過言輕諾",将"過言"與誠信缺失關聯。


四、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語義保留于成語(如"言過其實")及方言批評性表達中。研究古典文獻或思想史時,需注意其作為語言倫理範疇的文化内涵。


參考來源:

  1.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
  3. 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
  4. 鄭玄注《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5. 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

網絡擴展解釋

“過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常見于文學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2.使用場景

3.引文與例證

4.辨析與補充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禮記》《楚辭》及相關文獻(如、)。

别人正在浏覽...

報主成光齒貝崇構鹑火黨強盜亂釣杆冬風讀書三到惡濁反作用墳策袿裳還降寒芒寒筇皓手毫铦戶側徼怨桀然節選今分進股巾笈劇詞具然開右溜凈門帏鵬賦匍匐莖千依百順切迫怯縮覃志邛籠璆琳讓與熱腸古道商嵌沙溆神妙十設疏蕩順迎粟金添枝接葉外典襪口閑安閑博賢瞞弦影鸮鳴鼠暴蕭閑孝子順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