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羽毛未豐。指飛行力弱的小鳥。 南朝 梁 王僧孺 《栖雲寺雲法師碑》:“庭栖弱羽,簷挂輕蘿。”
(2).喻指勢孤力單者。 明 王世貞 《傷盧柟》詩:“著書盈萬言,一往恐失墜。唯昔 黎陽 獄,弱羽困毛鷙。”
(3).謙詞。喻才淺力薄。 唐 黃滔 《代鄭郎中上興道鄭相》:“但以 滔 弱羽難高,麼絃易斷,始自筮仕,及于登朝,未嘗暫識清途,略遊華貫。” 宋 蘇轼 《次韻答子由》:“平生弱羽寄衝風,此去歸飛識所從。”
“弱羽”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含義:
指飛行能力尚弱的幼鳥,常用于描述幼小或未成熟的生物。
例句:南朝梁王僧孺《栖雲寺雲法師碑》提到“庭栖弱羽,簷挂輕蘿”,即以弱羽代指栖息的小鳥。
引申為力量薄弱、處境孤立的人或事物。
例句:明代王世貞《傷盧柟》詩雲“弱羽困毛鷙”,以弱羽比喻受困的弱勢者。
古人常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身能力不足。
例句:唐代黃滔在《代鄭郎中上興道鄭相》中寫道“滔弱羽難高”,以此表達謙遜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栖雲寺雲法師碑》《傷盧柟》等作品。
《弱羽》這個詞意為“柔弱的羽毛”或“脆弱的翅膀”,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柔弱無力、缺乏力量或抵抗能力。
《弱羽》一詞由“弓”、“尤”、“羽”三個部首組成。
部首“弓”拼音為"gōng",筆畫數為3。
部首“尤”拼音為"yóu",筆畫數為4。
部首“羽”拼音為"yǔ",筆畫數為6。
《弱羽》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楚辭·離騷》中的名句:“弱羽扶風、剪雲摧天”,意為脆弱的羽毛在狂風中搖擺不定,剪裁雲彩,威脅着天空。
《弱羽》的繁體字為「弱羽」。
在古時候,漢字《弱羽》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弱”字的古字形為“弋”加“八”,表示扳弓勢弱;而“羽”字的古字形為“卩”加“五”,表示羽毛的形狀。所以,古代的寫法是「弋羽」。
他是一個弱羽之人,無法經受生活的風雨。
弱者、弱不禁風、羽毛、翅膀。
柔弱、脆弱、無力。
強壯、堅強、有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