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伯仲叔季的意思、伯仲叔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伯仲叔季的解釋

[the eldest,second,third and youngest brothers] 弟兄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詳細解釋

(1).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古時常用于表字或對人的敬稱。《儀禮·士冠禮》:“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 鄭玄 注:“伯仲叔季,長幼之稱。” 漢 班固 《白6*虎通·姓名》:“以時長幼,號曰伯仲叔季也。伯者,子最長,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

(2).借指事物排列的次序。 唐 李邕 《隴關遊奕使任令則碑》:“《禮》《樂》《詩》《書》,伯仲叔季。”參見“ 伯仲 ”。

(3).泛指各國諸侯。《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 穆後 及 大子壽 早夭即世, 單 劉 贊私立少,以間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杜預 注:“伯仲叔季,總謂諸侯。”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伯仲叔季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伯仲叔季"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中兄弟排行的次序稱謂,其内涵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核心排序體系 四字依序代指兄弟長幼,伯為嫡長子,仲指第二子,叔表第三子,季專指最幼子。這種排序制度在《禮記·檀弓》中已有明确記載,體現了周代宗法制的核心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當家族子嗣超過四人時,中間諸子可重複使用"叔"字,如"伯、仲、叔、叔、季"的排列方式。

二、語義演變軌迹

  1. 伯:甲骨文象形為"白"加"人",本義指首領,後衍生出爵位等級含義。《說文解字》釋為"長也",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即有"伯氏吹埙"的用法。
  2. 仲:取"中"之意,《釋名》解為"位在中也",既指兄弟排行,也用于紀月(如仲春)。《詩經·小雅》"仲山甫之德"即為典例。
  3. 叔:原指拾取,假借為年少者稱謂。《爾雅·釋親》載"父之弟為叔",後擴展至兄弟排序。
  4. 季:從"稚"得聲,表幼小之意,《詩經·魏風》"季女斯饑"即用此本義,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季父"特指最小的叔父。

三、文化輻射影響 該體系深刻影響着古代禮制,如《儀禮·士冠禮》明确規定不同排行者的冠禮差異。衍生成語"伯仲之間"(曹丕《典論·論文》)、"難分伯仲"等,至今仍是中文表達事物相近程度的核心喻體。在傳統家譜編纂中,這種排行法仍是确定世系的重要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伯仲叔季”是古代表示兄弟排行的次序,具體含義如下:

  1. 基本含義

    • 伯:指嫡長子(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為家族中的老大。
    • 仲:排行第二的兒子,如孔子字仲尼。
    • 叔:第三子,後也泛指年幼者,如“叔季”可指幼年或末代。
    • 季:最小的兒子,如劉邦原名“劉季”。
  2. 特殊用法

    • 伯與孟的區别:嫡長子稱“伯”,庶長子(妾所生)則稱“孟”,如曹操字孟德。
    • 擴展含義:除兄弟排序外,還可用于事物等級(如“伯仲之間”表不相上下)或時代劃分(如“叔季之世”指末世)。
  3. 來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最初嚴格用于宗法制度下的家族排序,後逐漸泛化。漢字構形也反映其本義,如“伯”與“白”(日光初出)相關,象征初始地位。

  4. 現代應用
    如今多用于成語(如“難分伯仲”)或曆史、文學語境,日常生活中較少直接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百尺竿頭兵式操蒼唐産期讒嗾船閘大帛待潮對過公沙觀聽悍狡韓棱之劍號碼假年奸違兼珍嘉俎節鄂節目單接談基輔禁圉舉辦拉下馬樂情梁欐連胸麗精笭箵隸人六詩論授妙簡奴兵牆裙嵌花齊輯起句磬子人世間日者若涉淵水塞邦三寸銀鈎散懶山頭廷尉獸臣說閑話天葩庭氏同交同知鮀江慰喜吾道遐魅下門象牙之塔小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