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學說或主張。《論語·裡仁》:“子曰:‘ 參 乎!吾道一以貫之。’” 唐 杜甫 《屏迹》詩之二:“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宋史·道學傳二·楊時》:“ 顥 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章炳麟 《緻陶柳二子書》:“聞 孫逸仙 亦倡是説,竊幸吾道不孤。”
“吾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和文學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層面綜合解析:
“吾道”直譯為“我的學說或主張”,其中“吾”指“我”,“道”包含學說、思想體系、原則等含義。該詞常用于表達個人對理念或信仰的堅持,如《論語·裡仁》中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貫之”,強調思想體系的統一性。章炳麟在書信中亦用“吾道不孤”表達主張得到認同的欣慰。
儒家經典中的核心概念
在《論語》中,孔子通過“吾道一以貫之”闡明其思想體系的核心邏輯(“忠恕”之道)。唐代杜甫詩句“用拙存吾道”則體現文人堅守個人原則的态度。
曆史語境中的演變
宋代楊時記載程颢“吾道南矣”之語,指學術思想的傳播;近現代章炳麟将其用于政治主張的表述,顯示詞彙的適應性。
“道”在漢語中另有“道路”“方法”“道德”等義項(如提及的“方向”“技藝”等),但“吾道”中特指思想體系或主張,需結合語境理解。例如“道系九方”中的“道”更接近精神追求的廣義概念。
注: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查閱《論語》《宋史·道學傳》等典籍,或參考、4、7等來源的擴展解析。
《吾道》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個人的道路、信念或生活方式。
漢字《吾道》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辶,共有10筆。
《吾道》來自于古代漢語,其中,“吾”表示“我”,是第一人稱代詞,“道”表示“道路”或“道義”。在繁體中,吾道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以《吾道》為例,古時的寫法為“吾道”,其中的口和辶的形狀與現代有些微差異。
1. 吾道是與衆不同的,我不願隨波逐流。
2. 他堅守自己的吾道,從不輕易妥協。
吾心、吾友、吾輩、吾愛、吾家、吾國。
個人信仰、個人哲學、個人信條。
他道、衆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