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看和聽。 漢 揚雄 《太玄·釋》:“次二,動于響景。測曰:動于響景,不足觀聽也。” 清 厲鹗 《三月十三日遊清華寺》詩:“置身萬松颠,心曠肅觀聽。”
(2).專指聽。《後漢書·馬援傳》:“﹝ 援 ﹞閑於進對,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 三輔 長者,下至閭裡少年,皆可觀聽。”
(3).借指耳目。 清 唐甄 《潛書·權實》:“譬之優偶之戲,衣冠言貌,陳事辨理,無不合度,而豈其實哉!以娛人觀聽也。”
(4).看到和聽到的;看的和聽的人。《韓非子·内儲說上》:“觀聽不參則誠不聞,聽有門戶則臣壅塞。” 晉 左思 《蜀都賦》:“車馬雷駭,轟轟闐闐,若風流雨散,漫乎數百裡間,斯蓋宅土之所安樂,觀聽之所踴躍也。” 宋 曾鞏 《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劄子》:“變革因循,號令必信,使海内觀聽,莫不震動。”《好逑傳》第十八回:“行查若此,似無可議;但縣臣後任,隻係耳聞,未經目擊,不足服觀聽之心,一時難以定罪。”
(5).引申為輿論。《後漢書·陰識傳》:“富貴有極,人當知足,誇奢益為觀聽所譏。” 宋 蘇轼 《賀楊龍圖啟》:“伏審新改直職,擢司諫垣,傳聞邇遐,竦動觀聽。”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徒以尊事 孔子 ,奉行儒術,崇飾觀聽,斯乃不得已而為之。”
“觀聽”作為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主要依托古代文獻及引申用法,具體釋義如下:
基礎含義:看和聽
指通過視覺與聽覺接收信息。如漢代揚雄《太玄·釋》提到“動于響景,不足觀聽也”,強調視聽感知的局限性。清代厲鹗的詩句“置身萬松颠,心曠肅觀聽”亦體現此意。
專指“聽”的動作
在特定語境中側重聽覺層面。《後漢書·馬援傳》記載馬援善言辭,其叙述“皆可觀聽”,即指其言論值得傾聽。
借代耳目或感官
如清代唐甄《潛書》以“娛人觀聽”比喻表演者的表現吸引觀衆耳目,此處“觀聽”代指人的感知能力。
指涉受衆或輿論
可表示“看到和聽到的人”,如晉代左思《蜀都賦》描述車馬喧嚣之景“觀聽之所踴躍”,即指引發衆人關注。宋代曾鞏亦用此詞指代社會輿論,如“使海内觀聽莫不震動”。
引申為輿論影響
如《後漢書·陰識傳》提到“誇奢益為觀聽所譏”,強調行為對公衆評價的影響。
綜合解析: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涵蓋感官體驗、受衆反應及社會評價等層面,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含義。以上解釋綜合了《太玄》《後漢書》等典籍及詩詞用例,完整來源可參考滬江詞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