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觀聽的意思、觀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觀聽的解釋

(1).看和聽。 漢 揚雄 《太玄·釋》:“次二,動于響景。測曰:動于響景,不足觀聽也。” 清 厲鹗 《三月十三日遊清華寺》詩:“置身萬松颠,心曠肅觀聽。”

(2).專指聽。《後漢書·馬援傳》:“﹝ 援 ﹞閑於進對,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 三輔 長者,下至閭裡少年,皆可觀聽。”

(3).借指耳目。 清 唐甄 《潛書·權實》:“譬之優偶之戲,衣冠言貌,陳事辨理,無不合度,而豈其實哉!以娛人觀聽也。”

(4).看到和聽到的;看的和聽的人。《韓非子·内儲說上》:“觀聽不參則誠不聞,聽有門戶則臣壅塞。” 晉 左思 《蜀都賦》:“車馬雷駭,轟轟闐闐,若風流雨散,漫乎數百裡間,斯蓋宅土之所安樂,觀聽之所踴躍也。” 宋 曾鞏 《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劄子》:“變革因循,號令必信,使海内觀聽,莫不震動。”《好逑傳》第十八回:“行查若此,似無可議;但縣臣後任,隻係耳聞,未經目擊,不足服觀聽之心,一時難以定罪。”

(5).引申為輿論。《後漢書·陰識傳》:“富貴有極,人當知足,誇奢益為觀聽所譏。” 宋 蘇轼 《賀楊龍圖啟》:“伏審新改直職,擢司諫垣,傳聞邇遐,竦動觀聽。”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徒以尊事 孔子 ,奉行儒術,崇飾觀聽,斯乃不得已而為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觀聽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詞義

    “觀”指觀看、觀察,“聽”指聽取、聆聽。《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觀看與聽聞”,強調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感知,例如“耳目之觀聽,不可不審慎”(來源:漢典)。

  2. 引申為輿論或視聽印象

    在古漢語中,“觀聽”常代指社會評價或公衆反應。《漢書·揚雄傳》載:“觀聽者,民之耳目也”,指民衆的所見所聞會影響社會風氣(來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3. 古代禮儀中的用法

    古代禮儀文獻中,“觀聽”指通過觀察和傾聽學習規範,如《禮記》所述:“觀聽以正言行”(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4. 現代語境中的擴展

    現代漢語中,“觀聽”可指代多媒體内容,如“觀聽體驗”描述影視作品的視聽效果,常見于文藝評論領域(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觀聽”作為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主要依托古代文獻及引申用法,具體釋義如下:

  1. 基礎含義:看和聽
    指通過視覺與聽覺接收信息。如漢代揚雄《太玄·釋》提到“動于響景,不足觀聽也”,強調視聽感知的局限性。清代厲鹗的詩句“置身萬松颠,心曠肅觀聽”亦體現此意。

  2. 專指“聽”的動作
    在特定語境中側重聽覺層面。《後漢書·馬援傳》記載馬援善言辭,其叙述“皆可觀聽”,即指其言論值得傾聽。

  3. 借代耳目或感官
    如清代唐甄《潛書》以“娛人觀聽”比喻表演者的表現吸引觀衆耳目,此處“觀聽”代指人的感知能力。

  4. 指涉受衆或輿論
    可表示“看到和聽到的人”,如晉代左思《蜀都賦》描述車馬喧嚣之景“觀聽之所踴躍”,即指引發衆人關注。宋代曾鞏亦用此詞指代社會輿論,如“使海内觀聽莫不震動”。

  5. 引申為輿論影響
    如《後漢書·陰識傳》提到“誇奢益為觀聽所譏”,強調行為對公衆評價的影響。

綜合解析: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涵蓋感官體驗、受衆反應及社會評價等層面,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含義。以上解釋綜合了《太玄》《後漢書》等典籍及詩詞用例,完整來源可參考滬江詞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背拉坌至鞭闆並概不尋思不止滄池倡門産值臣位垂紫寸鐵怠沓盜庚貂裘滌穢蕩瑕凡間富泰高燕呵壁問天畫榜解情節肢動物京察精涉計日以期局陳虧衄楛箘拉碴浪華僚舊臨死戮力齊心醁醅呂召賣餅槃操袢溽坡田歉褊窮暴七雄生滅聲喏沈晦石炮侍衛官順孝素發隨趁望磚帷車無失無用項脊軒消愁解悶消潰攜角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