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潮的意思、待潮的詳細解釋
待潮的解釋
等待漲潮。 五代 李珣 《南鄉子》詞:“行客待潮天欲暮,送春浦,愁聽猩猩啼瘴雨。” 明 高啟 《送葉卿還隴西公幕兼簡周軍咨》詩:“投驛暮山燈照葉,待潮秋渡棹粘沙。”
詞語分解
- 待的解釋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種态度或行為加之于人或事物:對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戲曲小說和現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門,有人來了。 待 ā 停留,逗留,遲延:你
- 潮的解釋 潮 á 海水因為受了日月的引力而定時漲落的現象:潮水。潮汐。漲潮。落潮。潮汛。潮流。潮湧。 像潮水那樣洶湧起伏的:思潮。熱潮。新潮。潮紅。潮熱。心潮澎湃。 濕:潮氣。返潮。潮濕。 方言,技術不高:手藝
網絡擴展解釋
“待潮”一詞具有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雙重内涵,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意義:指等待漲潮的自然現象,常見于古代詩詞中描寫與潮汐相關的場景。例如五代李珣《南鄉子》中的“行客待潮天欲暮”,以及明代高啟詩中“待潮秋渡棹粘沙”。
-
比喻意義:潮水象征形勢變化,“待潮”引申為等待時機、觀察局勢後再行動。這種用法強調在不确定的環境中保持謹慎,避免盲目決策。
二、使用場景
- 文學描寫:多用于詩歌或散文中,如“待潮天欲暮”渲染旅途中的時間流逝與孤獨感。
- 現實決策:適用于商業、政治等領域,形容在複雜形勢下暫緩行動、等待最佳時機。
- 日常語境:現代口語中也可表達“暫緩行動”,例如“待潮而發,先看清方向”。
三、延伸解析
該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順勢而為”的智慧,與成語“靜觀其變”“伺機而動”有相似内核。需要注意的是,其比喻義在現代使用頻率較高,而字面義多出現在特定文學或曆史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典故或權威釋義,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待潮(dài cháo)一詞意為等待潮汐。以下是關于待潮的相關信息:
部首和筆畫:待潮的部首是彳(chuò),共有13個筆畫。
來源:待潮一詞源于古代漁民的常用詞彙,指的是等待海潮漲落的過程。由于潮汐的變化與漁民的捕魚活動息息相關,漁民們便使用這個詞來描述等待潮汐的過程。
繁體:待潮的繁體寫法為待潮。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寫漢字時,待潮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它的含義和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我來到海灘,坐在沙灘上,靜靜地等待着潮水的漲落。
組詞:待潮可以和其他詞彙組合成各種短語或句子,如待潮觀海、靜待潮起等。
近義詞:靜候潮汐、等待海潮等。
反義詞:離開海灘、不等待潮汐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