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伯者的意思、伯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伯者的解釋

霸者,成霸王之業者。伯,通“ 霸 ”。《漢書·梅福傳》:“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 伯樂 之圖,求騏驥於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顔師古 注:“伯讀曰霸。”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世儒隻講得一箇伯者的學問,所以要知得許多陰謀詭計,純是一片功利的心,與聖人作經的意思正相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伯者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伯者(bó zhě)指憑借武力或權術稱霸的君主,特指春秋時期以強力統治諸侯的霸主。該詞強調以威權而非德政實現統治,常與“王者”(以德服人的君主)形成對比。

例證:

《鹽鐵論·本議》載:“王者行仁政,伯者尚權謀。” 此句對比了以德治國的“王者”與以權術治世的“伯者”差異。

二、字義分解

  1. 伯(bó):
    • 本義為長子或諸侯領袖,引申為統領一方之首領。
    • 在“伯者”中特指霸主地位,如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等)。
  2. 者(zhě):
    • 代詞性後綴,指代某一類人或事物。
    • 此處指“實行霸道之人”。

三、文獻佐證

  1. 《鹽鐵論》(西漢·桓寬):

    “伯者之治,尊勢不尚德。”

    指出伯者統治依賴威勢而非德行 。

  2. 《孟子·公孫丑上》: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

    孟子區分“王道”(仁政)與“霸道”(武力),伯者屬後者範疇 。

四、延伸辨析


參考來源:

  1. 《鹽鐵論》通行本,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孟子譯注》,楊伯峻注,中華書局。
  3. 《春秋史》,童書業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伯者”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霸者”相通,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伯者”指成就霸王之業的人。“伯”在此處為通假字,通“霸”,即通過武力或權謀建立霸權的人物。例如《漢書·梅福傳》提到“不循伯者之道”,強調不遵循霸道治國()。

  2. 語境延伸
    儒家學者常将“伯者”與“王者”(推行仁政的君主)對比。如王守仁在《傳習錄》中批評世儒“隻講得一箇伯者的學問”,認為霸術偏重功利,與聖人之道相悖()。

  3. 曆史用例

    • 《漢書》以齊桓公等春秋霸主為“伯者”典型,體現其以實力稱雄的特點。
    • 明代文獻用“伯者”描述亂世中依靠權謀的統治者,如程九伯與李自成搏鬥的記載()。

語言與用法

應用示例

該詞多用于曆史評價或儒家思想讨論中,帶有一定批判性,暗指重功利而輕德政的統治方式。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書》《傳習錄》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挨山塞海暴殄卑庶鱍鱍參假崇基抽奬稠饧大國主義大張旗鼓地地道道定正笃頑輀旐風量楓柳高鬥革容廣厚桂兔害患花判昏話蠖略惑世誣民将作長史借銜擊咎謹惜究訪慷慨赴義狼吞聯镳吏牍領案樓頭羅立瞞天過海耐事槃辟硼10千方萬計七死群疠如實牲豭沈累神像守相隨口亂說無俾下筆成篇暇景相合日顯驗小戴禮祫烝心安理得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