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稱土星散變後的天體之一。《晉書·天文志中》:“《河圖》雲:‘……填星散為五殘、獄漢、大賁、昭星、絀流、旬始、蚩尤、虹蜺、擊咎、黃彗。’”
“擊咎”是一個古代天文學術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擊咎”指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土星(填星)散變後形成的天體之一。該詞最早見于《晉書·天文志》引《河圖》的記載,其中列舉了土星分裂産生的多種天體名稱,包括“五殘”“擊咎”“黃彗”等。
《晉書·天文志中》原文為:
“《河圖》雲:‘……填星(土星)散為五殘、獄漢、大賁、昭星、絀流、旬始、蚩尤、虹蜺、擊咎、黃彗。’”
這一記載表明,“擊咎”是古代對土星演變出的特殊天象或天體的命名,可能與星占學或古代天文觀測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土星散變的其他天體名稱或《河圖》相關内容,可參考《晉書·天文志》原文或天文史研究資料。
擊咎(jī ji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揪住,抓住。它通常用來形容把某事徹底揭露、查實或解決,不給對方任何留下餘地。
擊咎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口(囗),它們分别是左邊和右邊的部首。擊咎共有12個筆畫。
擊咎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诂》這部春秋時期的字典中。其源自古代質問的一種形式,人們将手按住對方的嘴巴,迫使對方回答真相。
擊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據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擊咎的形狀稍有不同。其左半部分的手形狀更加明顯,右半部分的口形狀有些類似封口的形式。
1. 他是一位公正的法官,總能擊咎事實,找出真相。
2. 我們必須徹底擊咎這個問題,才能解決根源。
3. 記者們通過深入調查,成功地擊咎了那家公司的不法行為。
擊中、擊敗、擊掌、咎由、責咎
抓住、揪住、查實、徹底
留給、給予空間、給以隱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