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滅絕,殘害。 唐 白居易 《養動植之物策》:“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 金 王若虛 《哀雁詞》:“其賦形稟氣同得于天,故亦未嘗不苦則慘而樂則舒,惡夭閼而重生全,奈何暴殄不恤,以為當然。” 郭沫若 《論詩三劄》二:“你何苦要那樣地暴殄,要使它無形中消滅了呢?”參見“ 暴殄天物 ”。
(2).任意浪費、糟蹋。 唐 韓偓 《再思》詩:“暴殄由來是片時,無人向此略遲疑。” 明 鄭若庸 《玉玦記·改名》:“寄語富兒休暴殄,儉如良藥可醫貧。”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向例宮中多用金銀絲索緝成荷包,後以為暴殄。”
暴殄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核心釋義
“暴殄”指任意糟蹋、滅絕自然或人為資源的行為,多含貶義。其本義強調對事物的毀滅性破壞,尤指對生命、物資的浪費與摧殘。例如:
二、語義演變與用法
本義與引申義
現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暴殄”多用于批判資源浪費行為,如糧食浪費、生态破壞等,強調對有限資源的不負責任消耗。
三、經典文獻用例
四、權威來源參考
五、現代應用示例
節約糧食不僅是美德,更是避免“暴殄天物”的實際行動,需珍惜自然資源與社會勞動成果。
注:本文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未引用網絡來源以确保準确性。如需擴展閱讀,建議查閱紙質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或《十三經注疏》等典籍。
“暴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ào tiǎn,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滅絕、殘害
指肆意摧殘或毀滅生命、資源。例如《尚書·武成》中提到商纣王“暴殄天物,害虐烝民”,即指其殘害萬物、虐待百姓。
任意浪費、糟蹋
後引申為不珍惜財物,揮霍無度。如白居易《養動植之物策》中批評“物暴殄而財乏用”,強調對資源的浪費。
襃後鞴绁裁判官蠶宮腸慌腹熱徹鑒垂頭塞耳蠢堆堆對外關系方穿煩蕪敷珍垓下诰誡工具宮議購買動機鬼董狐楛矢之貢徼人介卿解送迥塗久故匡算闚伺賴皮賴骨攬事兩廣丘陵涼花隆世毛丁毛圊悶瞀模锓牛脔庖代片晌漂賬皮重籤省七廟略寝室球府設教聲波世胄淑節擻抖抖隋文帝讨攝鼃吹绾納為别猥屑物采無産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險坦小旦小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