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文。 宋 陸遊 《秋懷》詩:“訟氓滿庭閙如市,吏牘圍坐高於城。” 清 許承欽 《兵至》詩:“愛養天心嗇,誅求吏牘能。”
“吏牍”是一個漢語詞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宋代陸遊《秋懷》:
“訟氓滿庭閙如市,吏牘圍坐高於城。”
(百姓訴訟聲如集市般喧鬧,官吏的公文堆積如城牆般高)
此句生動描繪了古代官吏處理大量公文的場景。
清代許承欽《兵至》:
“愛養天心嗇,誅求吏牘能。”
(體恤百姓需節制,苛責則顯公文之能)
反映了吏牍在苛政中的工具性作用。
“吏牍”泛指古代官府的行政文書,是官吏處理日常政務的核心載體。其内容可能涉及案件審理、賦稅記錄、政令傳達等,體現了古代官僚體系的運作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古典文獻如《陸遊詩選》或《清代公文制度研究》。
吏牍(lì d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具有典故性質。下面将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吏牍的第一個字“吏”是一個漢字,其部首為口(kǒu),總筆畫數為5。第二個字“牍”同樣是一個漢字,其部首為牛(niú),總筆畫數為13。
吏牍這個詞源于古代中國的官府文書工作。其中,“吏”指的是官員、文職人員,而“牍”則代表文書、文件。因此,“吏牍”可理解為官府中的文書辦理工作。
吏牍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吏犢」。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吏牍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為「吏讀」。
1. 整理吏牍是他的工作職責之一。
2. 他精通吏牍,能夠高效處理各種文書工作。
吏長:官府中負責文書管理的官員。
吏部:古代官制中的一個官署,主管官員選拔和管理。
文書:指官府中的公文、文件。
檔案:指保存各種文書記錄的文件。
百科:指把知識系統地編排成書,供人參考。
文學:指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表達人們感情和思想的藝術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