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下筆成篇的意思、下筆成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下筆成篇的解釋

同“ 下筆成章 ”。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诔》:“發言可詠,下筆成篇。” 晉 左思 《悼離贈妹》詩之二:“默識若記,下筆成篇。”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對成語“下筆成篇”的詳細解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

一、基本釋義 拼音:xià bǐ chéng piān
釋義:形容文思敏捷,寫文章一揮而就,如同事先構思好整篇内容一般。與“下筆成章”同義。

二、成語出處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植的《王仲宣诔》:“發言可詠,下筆成篇”。晉代左思《悼離贈妹》詩之二中也有“默識若記,下筆成篇”的引用。

三、典故故事 曹植(曹操第四子)少年時博覽群書,文采斐然。其父曹操曾質疑他的文章是他人代筆,曹植當場提筆揮毫,一氣呵成,展現了“下筆成篇”的才能,令曹操驚歎。

四、近義與用法

五、應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作家、學者等快速完成高質量文稿的能力,或即興創作(如演講、考試作文)時的流暢表達。例如:“他深厚的文學功底使其下筆成篇,半小時便完成千字社論。”


注:如需了解完整典故細節或更多古籍引用,可參考《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及《藝文類聚》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下筆成篇

下筆成篇是一個漢語詞語,由下、筆和成篇三個字組成。下(xià)是漢字筆畫部首之一,意為往下;筆(bǐ)是漢字的基本組成部分,用于書寫;成(chéng)表示完成,篇(piān)表示文章。

下的拆分部首是一,下的筆畫是三畫;筆的拆分部首是竹,筆的筆畫為五畫;成的拆分部首是一,成的筆畫為八畫;篇的拆分部首是竹,篇的筆畫為十五畫。

《下筆成篇》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借意為一個人寫作時,憑借一支筆的運籌帷幄,能夠将字句中才情展現出來,得心應手地完成一篇文章。

在繁體字中,下筆成篇的寫法為「下筆成篇」。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略有不同。下的古代寫法為「丅」;筆的古代寫法為「筆」;成的古代寫法為「丞」;篇的古代寫法為「編」。

例句:

他的文章一向能夠下筆成篇,字字珠玑,受到讀者的稱贊。

組詞:

組詞:下飯、下水、下山、成全、成就、成立、篇幅、篇章。

近義詞:

近義詞:寫就、著成、著述、成文、作文。

反義詞:

反義詞:含糊、文不對題、亂七八糟、東拼西湊、言不由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