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镈鐘的意思、镈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镈鐘的解釋

見“ 鎛鐘 ”。


亦作“ 鎛鐘 ”。古樂器名。小鐘和大鐘。單獨懸挂,與編鐘不同。《隋書·音樂志下》:“鎛鐘……即 黃帝 所命 伶倫 鑄十二鐘和五音者也。”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上:“其鎛鐘又長甬而震掉,其聲不和。”《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元年》:“先是,宮懸止有四鎛鐘,雜以編鐘、編磬、衡鐘凡十六虡。” 胡三省 注:“凡鐘十六枚同在于虡,謂之編鐘,特懸者謂之鎛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镈鐘是中國古代青銅打擊樂器的一種,特指形制較大、單獨懸挂使用的禮樂重器。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字義與基本定義

“镈”本義指鋤類農具,後借指鐘類樂器。《說文解字》釋:“镈,大鐘。” 镈鐘區别于編鐘的顯著特征在于其單體懸挂形式,通常以特制鐘架(虡)獨立陳設,形制碩大厚重,鐘口呈平直或微弧狀,屬周代禮樂制度中的核心樂器之一。其功能主要用于祭祀、宴飨等重大典禮的節拍控制,象征權力與等級。

二、形制與結構特征

镈鐘鐘體多呈合瓦形或橢圓形,截面為扁圓狀,頂部設繁複鈕飾(如雙龍、蟠螭紋)。典型者如山西太原趙卿墓出土春秋镈鐘,通高逾50厘米,鼓部(發聲區)飾浮雕蟠虺紋,钲部(鐘體中部)無枚,形成渾厚低沉的音色。其振動模式以正鼓音與側鼓音構成雙音結構,但音域較編鐘更為低沉。

三、功能與禮制意義

《周禮·春官》載:“镈師掌金奏之鼓”,說明镈鐘需與鼓配合指揮樂段起止。在“金石之樂”組合中,镈鐘統領節奏,編鐘旋律,磬定音高,形成三層結構。考古發現如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楚王镈(通高92.5厘米),銘文證實其為諸侯國間饋贈的重禮,彰顯政治盟約。

四、曆史演變與文化地位

镈鐘始見于商晚期,西周至春秋為鼎盛期,戰國後漸衰。其形制演變反映禮樂制度變遷:早期紋飾簡樸(如克镈),春秋後紋飾繁缛并增長篇銘文。作為國家禮器,镈鐘被列入“八音”之“金”屬,代表“禮天地,和神人”的宇宙觀,是研究先秦社會制度與音樂史的實物标本。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镈鐘"條目
  2.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大象出版社)山西卷/湖北卷
  3.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鄭玄注,賈公彥疏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侯乙墓發掘報告》

網絡擴展解釋

镈鐘是中國古代青銅打擊樂器,兼具禮器功能,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形制與功能 镈鐘形似編鐘但更龐大,通常單獨懸挂(稱“特鐘”),頂部有獸形環鈕(如雙龍銜蛇紋),器身呈橢圓形或合瓦形,平口直懸。其獨特設計使敲擊正、側面時能發出雙音,音色渾厚悠長,常用于祭祀宴飨中定音高、控節奏,是樂隊的“節拍指揮”。

二、曆史與文化象征 起源于殷商中晚期,盛行于西周至春秋戰國。作為禮樂重器,镈鐘象征權力與地位,僅王室或高級貴族可使用,體現“鐘鳴鼎食”的等級制度。部分文獻記載其兼具驅邪功能,融入古代信仰體系。

三、文獻定義差異 《國語》韋昭注稱镈為小鐘,而鄭玄注及《說文解字》則定義為大鐘。現代考古結合實物,普遍認同其體型大于普通編鐘,屬單獨懸挂的特鐘類别。

四、與編鐘的區别

(注:若需完整學術考據,可參考、2的文獻及考古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拔軍報塞策動熾富初級社出器雌絃翠琅玕調求鸫鵍多會肺腑拂壁剛犷高奬遘闵孤窭鍋底寒春豪賈鶴廟護兒灰漿假詞戛擊撿荒踐躐皎晶交虬盦機道節麾赍志而殁舉綱鴡鸠氏君門酷害愧情聯絡員梅蕊迷蝴蝶鳴鞞民夷目注心凝撚挑清溪漁隱圖氣壓表上好下甚觞燕山廧刹刹塵塵設報蛇解神色神仙窟使人守國甩開外集五宿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