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征收賦稅。 晉 葛洪 《抱樸子·省煩》:“易從則不煩,用少則費薄。不煩則涖事者無過矣,費薄則調求者無苛矣。”
“調求”是由“調”和“求”組成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漢語詞典角度分層次解析:
詞義溯源 “調”在《漢語大詞典》中有“協調、調和”之意(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1卷),例如《禮記·月令》載“調竽笙竾簧”; “求”則指“探索、尋索”,《說文解字》釋為“求,索也”(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八)。
複合詞解析 “調求”在近代漢語中多指“調整需求以達到平衡”,如清代文獻《閱微草堂筆記》提及“調求陰陽之衡”,強調通過協調手段滿足特定需求(來源: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四)。
現代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可用于描述“調節訴求”或“平衡供需關系”,例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納入“社會經濟術語”類别,釋義為“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目标需求”(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現代漢語規範詞典》2014版)。
需說明該詞屬生僻詞彙,主要見于特定文獻及專業語境,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調求”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進行辨析:
一、主要含義(古代用法) 指征收賦稅,源自晉代葛洪《抱樸子·省煩》。具體解釋為:“調”指調配、征調,“求”指索取,合指官府通過調查和調配來征收稅賦。例如原文中“費薄則調求者無苛矣”,意為減少開支後,征稅便不會過于嚴苛。
二、其他釋義(現代延伸) 部分現代詞典補充其廣義含義為“通過調查尋求幫助或解決問題”,将“調”理解為調查,“求”指尋求。但此用法未見于古籍,可能是現代語言發展的引申義。
使用建議: 在古文或學術語境中,優先采用“征收賦稅”的釋義;若在現代日常場景中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取廣義解釋。對于學術引用,建議參考《抱樸子》等原始文獻。
百牢關榜書兵運籌曆丹靈繁囿分兵服度負牛狗續金貂關牐管帳鼓征海鹘漢高祖喊冤叫屈橫草不拈,豎草不動鹄白椒實金鎗糾檢舊事重提記谘斂饬鍊子靈幻溜奧流照籠絆耧車輪回磨論斬履冰磨合羅内腔内聲内園歐侯乾縮曲恩潤玉三品刍山溜穿石善友生祠水紅輸力私僮私知送東陽馬生序投鼠兔翰文簡物忌無間地獄吾廬相去懸殊象形字小把戲小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