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守衛都城。引申為保衛國家。《周禮·考工記·廬人》:“故攻國之兵欲短,守國之兵欲長……守國之人寡,食飲飽,行地不遠,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管子·山權數》:“ 桓公 問於 管子 曰:‘權棅之數,吾已得之矣,守國之固奈何?’”
(2).掌管國政;治理國家。《管子·牧民》:“守國之度,在飾四維。” 漢 劉向 《列女傳·楚老萊妻》:“王復曰:‘守國之孤願變先生之志。’ 老萊子 曰:‘諾。’” 宋 蘇轼 《富鄭公神道碑》:“朕為祖宗守國,必不敢以其地與人。” 清 顧炎武 《菰中隨筆》:“蓋 金 之 宣 哀 二宗,猶知守國,非 天祚 荒淫之比。”
"守國"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三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守國"最早指代諸侯履行封地治理職責的行為。《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載"守國之信,行思之禮",此處強調諸侯需恪守封地管理義務,維護國家法度。該詞常見于先秦文獻,常與"守土""守疆"等詞構成互文關系。
二、引申義發展 漢代典籍中詞義擴展為對國家主權的捍衛。如《鹽鐵論·地廣》言"守國者以險",突顯地理屏障對國家防禦的重要性。至唐宋時期,"守國"逐漸衍生出守護文化傳統的内涵,宋代張方平《治地論》中"守國之道在守禮"即體現這一轉變。
三、現代語義轉化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該詞為書面語,釋義為"守衛國家"。當代語境中多用于曆史研究、政策論述等領域,例如"軍民守國精神"等表述,既保留傳統語義,又賦予新時代國家安全觀的内涵。
典型用例可見《國語·周語》"守國者,義之器也",此句被《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引為典範,展現古代政治倫理中"守國"與道義責任的緊密關聯。
“守國”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延伸信息:
保衛國家
指守衛國家的領土、主權和安全,使國家免受外來侵略。這一含義強調公民的愛國責任,常見于描述軍人、警察等職業的職責(如“守國衛民”)。
治理國家
在古代文獻中,“守國”也指掌管國政、治理國家。例如《管子·牧民》提到:“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即治理國家的關鍵在于維護禮義廉恥等道德準則。
軍事策略
據《六韬·守國》記載,“守國”包含順應自然規律治理民衆的策略,主張在動蕩時期采取“發之以其陰,會之以其陽”的方法,以實現天下安定。
引申與演變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六韬》《管子》等典籍,或訪問詞典網站(如滬江詞典、搜狗百科)。
安固昌熟廠子乘勢使氣呈藝吃葷飯揣力穿蠹麤書颠瞑雕修東張西觑陡立煩鹜分檔鳳跱龍拏分竹浮報高賓宮城國戒行號鶴迳護練火上加油降首挢捎畿郡金枷玉鎖墾民曆事文書六工立元陸運梅花坑鳴和明瑟珉佩怕怖起舵起複青琴清癯山崩讪音攝事施濟事倫説古道今鼠裘桃心天甲經天南通腳退食辒車溫扇小懲大誡枭克郗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