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迷蝴蝶的意思、迷蝴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迷蝴蝶的解釋

典出《莊子·齊物論》:“昔者 莊周 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 周 也。俄然覺,則蘧蘧然 周 也。不知 周 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 周 與?”後因以“迷蝴蝶”指迷6*幻的夢境。 唐 李商隱 《錦瑟》詩:“ 莊生 曉夢迷蝴蝶, 望帝 春心託杜鵑。”亦省作“ 迷蝶 ”。 明 陳與郊 《文姬入塞》:“玉帳貂裘,倘亦有 并州 故鄉之意,早難道 邯鄲 喚醒還迷蝶?”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迷蝴蝶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迷蝴蝶”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哲學的典故性詞語,其含義與《莊子·齊物論》中的“莊周夢蝶”故事密切相關。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1. 出處與典故
    該詞源自《莊子·齊物論》,原文記載莊子(莊周)夢見自己化為蝴蝶,醒來後陷入困惑:分不清是莊子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了莊子。這一故事通過物我界限的模糊,探讨了夢境與現實的哲學關系。

  2. 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直接代指“迷幻的夢境”,強調虛實難辨的狀态。
    • 引申義:常被用來比喻人生如幻、事物無常,或表達對自我認知與存在本質的思考,如唐代李商隱《錦瑟》中“莊生曉夢迷蝴蝶”一句,借典故抒發對往昔的怅惘。
  3. 語言變體與應用
    在文學中,“迷蝴蝶”有時簡化為“迷蝶”,例如明代戲劇《文姬入塞》中“邯鄲喚醒還迷蝶”,以表達對命運無常的感慨。

  4. 哲學内涵
    這一典故體現了道家“齊物”思想,主張消解事物間的對立與差異,強調萬物一體的宇宙觀。後世常借此表達對現實與理想、存在與虛無的辯證思考。

“迷蝴蝶”不僅是一個文學意象,更承載了中國古代哲學對生命本質的深刻追問。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莊子》原文或相關哲學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迷蝴蝶的意思

《迷蝴蝶》是一個成語,表示追逐無意義的東西,迷失方向,陷入困惑和無目的的行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迷蝴蝶》的部首為蟲(蠶蟲),總筆畫13畫。

來源

《迷蝴蝶》一詞出自中國古代童話故事《蝴蝶生塵》,講述了一隻美麗的蝴蝶無意中見到一隻皮匠的草鞋,被鞋子的光亮所吸引,不斷地圍繞着鞋子飛舞。蝴蝶陶醉于鞋子光亮的表面,迷失了自己,并最終陷入了危險的局面。這個故事也成為了後來用來形容追逐無意義的東西、喪失自我、迷失方向的成語。

繁體字

迷蝴蝶的繁體字為「迷蝴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迷蝴蝶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這些變體已經較少使用。

例句

他過去總是為了追求虛浮的名利而迷蝴蝶般地四處飛揚。

組詞

迷戀、困惑、追逐、輕浮、茫然、無目的、迷失

近義詞

迷失自我、迷途、迷茫、困頓

反義詞

明确目标、堅定信念、理性行動、追求有意義的目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