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謂預修佛事以求死後之福。《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 普廣菩薩 復白佛言:‘若四輩男女,善解法戒,知身如幻,精勤修習,行菩提道,未終之時,逆修三七,然燈續明,懸繒旛蓋……得福多不?’”
“逆修”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在佛教中,“逆修”指生前預先修習佛事以祈求死後的福報。例如《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提到,信徒在臨終前進行“逆修三七”(即21日)的佛事活動,包括燃燈、懸幡等,以此積累功德。這種修行方式強調通過現世的行為影響來世的因果。
在道家内丹理論中,“逆修”指逆自然規律而修行的方式,即“順為凡,逆為仙”。具體表現為:
少數文獻(如)提到“逆修”作為成語,表示修飾與事物本質相違背,但此用法較罕見,可能與特定語境相關。
“逆修”的核心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佛教與道家的解釋最為系統且權威性較高。
《逆修》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修正錯誤、糾正過失的行為或行動。
《逆修》是由部首「辶」和「攸」組成的,總計有11個筆畫。
《逆修》一詞沒有明确的來源,它是由《逆》和《修》兩個獨立的漢字組合而成。
《逆修》的繁體字為「逆修」。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逆修」的字形與現代相比沒有太大變化,基本保持一緻。
1. 他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逆修自己的過去錯誤行為。
2. 領導對他提出的建議表示贊同,并希望他能逆修過去的錯誤決策。
逆反、逆流、逆境、修正、修複、修補。
改正、糾正、更正。
順修、任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