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賦的意思、常賦的詳細解釋
常賦的解釋
固定的賦稅。《魏書·食貨志》:“先是 太安 中, 高宗 以常賦之外雜調十五,頗為煩重,将與除之。” 唐 孫樵 《書何易于》:“百姓入常賦、有垂白僂仗者, 易于 必召坐與食,問政得失。” 宋 範成大 《寒亭》詩:“自雲足踏地,常賦何能免。”
詞語分解
- 常的解釋 常 á 長久,經久不變:常數。常量(亦稱“恒量”)。常項。常任。常年。常駐。常住。常備不懈。 時時,不隻一次:常常。常客。時常。經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識。常務。常規。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常賦”是中國古代稅收制度中的一個術語,指固定的賦稅,即國家按常規征收的稅種和稅額。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常賦”由“常”(固定、常規)和“賦”(稅收)組成,特指長期穩定征收的法定稅項,區别于臨時性雜稅。例如《魏書·食貨志》提到“常賦之外雜調十五”,說明常賦是基礎稅目,雜調則是額外征收的臨時稅。
二、曆史背景
- 南北朝時期:北魏文成帝曾因常賦之外的雜稅過重而下令減免,反映當時常賦是稅收主體。
- 唐代:官員孫樵在《書何易于》中記載百姓繳納常賦的場景,說明唐代常賦已成為穩定的財政來源。
- 宋代:範成大詩句“常賦何能免”表明常賦具有強制性,是百姓必須承擔的固定義務。
三、文獻例證
- 《魏書·食貨志》:“高宗以常賦之外雜調十五,頗為煩重,将與除之。”
- 唐代孫樵:“百姓入常賦、有垂白偻仗者,易于必召坐與食。”
- 宋代範成大:“自雲足踏地,常賦何能免。”
四、相關擴展
“賦”在古漢語中涵蓋田稅、人口稅等多種形式(如漢代“田賦”、唐代“租庸調”),而“常賦”更強調其固定性和法定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賦稅制度,可參考《魏書·食貨志》或《新唐書·食貨志》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常賦這個詞是指常常贈予或賦予的意思。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部首與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以及反義詞進行簡要說明。
拆分部首和筆畫:
常賦的拆分部首為“巳”和“貝”,其總筆畫為11畫。
來源:
常賦由“常”和“賦”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常”表示常常,頻繁;“賦”表示贈予、賦予。
繁體:
常賦的繁體字是「常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常賦的寫法與現代相似,無過多變化。
例句:
他經常賦予他的學生們勇氣和希望。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常賦予了他們堅強的品質。
組詞:
常賦可以組成一些詞語,如常賦、常賦物、常賦物意的意義以及賦予常物等。
近義詞:
常賦的近義詞有常送、常賜、常予等。
反義詞:
常賦的反義詞有常收、常索等。
希望以上回答滿足了您的要求。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