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遠;闊别。 宋 曾鞏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施于為己,可以持循;必也當官,覬無違曠。” 明 張居正 《再乞守制疏》:“然及其未殯,憑棺一慟,身負簣土,加於邱壠之上,猶得少逭其違曠之咎,以慰冥漠之魂。” 清 潘陸 《七夕》詩:“而我懷佳人,萬裡空相望。違曠逾一紀,大義迫中腸。”
“違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字義及文獻案例綜合理解:
一、整體釋義
“違曠”指疏遠、闊别,常用于描述人與人之間因時間或空間阻隔而産生的疏離感。例如宋人曾鞏在奏表中用“覬無違曠”表達對職責不離疏的期許,明代張居正則以“逭其違曠之咎”暗含對未能盡責的愧疚。
二、單字解析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書或詩詞中表達情感疏離,如清代潘陸《七夕》詩“違曠逾一紀”即指與愛人闊别十二年之久。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文言研究或文學創作場景。
違曠(wéi ku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違使用辶部(辶)作為部首,表示“走赴”、“違背”。曠使用日部(曰)作為部首,表示“時間長久”、“漫長”。
違曠中的違使用辶部,筆畫數為3;曠使用日部,筆畫數為5。
違曠是中國漢字的組合詞語。違表示背離、違背,曠表示時間長久、漫長。
違曠的繁體字為「違曠」。
違曠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不要違曠學業,在有限的時間内做到最好。
2. 他違曠了很長時間,才重新回到工作崗位。
違規、違法、違背、曠工、曠課、曠工、曠日持久
逾期、延誤、遲到、空耗、荒廢
依法、守紀、守時、按時、勤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