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科舉甲科進士及第者的名單。因用黃紙書寫,故名。《舊五代史·選舉志》:“其判成諸色選人,黃甲下後,将歷任文書告赤連粘。” 宋 趙昇 《朝野類要·舉業》:“正奏名五甲也,吏部謂之黃甲闕榜,第五甲舊多貴顯,故或稱為相甲。”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科第·登第》:“黃甲由省中降下,唱名畢,以此升甲之人,附于卷末,用黃紙書之,故曰黃甲。是日貢院設香案于庭下,狀元引五甲内士人拜香案,禮部亦遣官來贊導,置黃甲于案中,而望闕引拜。”
(2).指進士及第者。 清 蔣士铨 《空谷香·勸訟》:“君以堂堂黃甲,不能庇以青衣。”
(3).一種大蟹。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景明寺》:“寺有三池……或黃甲紫鱗出沒於繁藻。” 宋 陸遊 《偶得海錯侑酒戲作》詩:“滿貯醇醪漬黃甲,密封小甕餉紅丁。”
“黃甲”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古代科舉制度中,甲科進士及第者的名冊用黃紙書寫,故稱“黃甲”。這一用法在宋代文獻中尤為常見,例如《宋史·選舉志》記載了相關儀式流程。明清時期延續此制,如《山堂肆考》提到“黃甲由省中降下,唱名畢……用黃紙書之”。
因黃甲名單代表科舉及第者,故直接代稱考中進士的人。例如《初刻拍案驚奇》中“京報連登黃甲”即指進士及第的喜報。
部分典籍(如《漢語辭海》)提到“黃甲”可指代體型較大的蟹類,但此義項使用較少,具體出處未明确标注。
補充說明: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文獻例證,可參考《宋史》《舊五代史》等典籍。
《黃甲》一詞可以指代不同的概念:
1. 在中國宋朝時期,黃甲是指被授予黃色甲胄的士兵,代表他們在軍隊中的身份和地位。
2. 在現代中國,黃甲是指一種身穿黃色工作制服的人群,通常是指一線的基層工作人員,如交通警察、社區工作者等。
3. 黃甲也可以指代對于公衆而言默默耕耘、不為人所知、但對社會和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的人群。
《黃甲》一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黃 (部首:黃 聯想筆畫:12 )
甲 (部首:田 聯想筆畫:5 )
《黃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形體演變。其字形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的黃為指向顔色的意義,下面的甲為甲胄的意義。在古代軍事中,黃甲代表身份高級的将領或具有特殊身份的軍士。
《黃甲》的繁體寫法為「黃甲」。
在古代,黃甲的字形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由于古代漢字的發展與演變,具體造型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黃甲》的例句:
1. 他在軍隊中戰功顯赫,最終獲得了黃甲的頭銜。
2. 黃甲們每天都在路口維護交通秩序。
3. 這個工作雖然不起眼,但黃甲們在背後默默付出。
與《黃甲》相關的組詞:
黃袍加身、黃衣、甲胄、工作制服。
與《黃甲》近義的詞彙:
金甲、紅甲、銀裝、制服人員。
與《黃甲》反義的詞彙:
無甲、平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