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接受命令。《仪礼·聘礼》:“宰命司马戒众介,众介皆逆命不辞。” 郑玄 注:“逆,犹受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司逆命, 公之 使速杀之。” 杜预 注:“执 夜姑 之有司,欲迎受杀生之命。”
(2).违抗命令。《左传·昭公四年》:“ 庆封 唯逆命,是以在此,其肯从於戮乎?” 杜预 注:“逆命,谓性不恭顺。”《南史·宋建安王休仁传》:“寻诸方逆命, 休仁 都督征讨诸军事。”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即 三苗 当既格之后,似不当復窜,然在中国为逆命之顽,在西夷则是曾经近光之人也。”
(3).叛逆者的命令。 唐 白居易 《唐赠尚书工部侍郎吴郡张公神道碑铭》:“ 安禄山 陷覆 洛京 ,以伪职淫刑胁劫士庶,公与同官 范阳 卢巽 潜遁於 陆浑山 ,食木实、饮泉水者二年,讫不为逆命所污。”
(4).指叛逆者的职位。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吴元济》:“ 少阳 据 蔡 五年不朝, 宪宗 元和 九年卒。子 元济 僭袭逆命,却略近郡邑千餘里, 关 东大恐。”
逆命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包含以下两个主要义项:
1. 违背命令;抗拒诏令
此义项源自古代汉语用法,指不遵从上级或君主的指令。例如《周礼·春官·大祝》记载:“辨九祭……七日逆命。”郑玄注引郑司农云:“逆命,迎受王命。”此处“逆”通“迎”,但后世多引申为违抗之意。《国语·晋语七》中提到“臣闻乱在内为宄,在外为奸,御宄以德,御奸以刑……若惠于民而省于用,虽不从逆命,犹可御也”,此处“逆命”即指反抗君主或权威的指令。来源:《汉语大词典》。
2. 叛逆之人的名册;接受天命
在特定文献中,“逆命”亦指记载叛逆者信息的文书。例如《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载:“(爰类)以故群盗长为将军,从击诸侯,坐使奴杀人,免。后以反逆命,戮死。”此处“逆命”指被列入叛逆名册。此外,《礼记·玉藻》中“士于君所言,大夫没矣则称谥若字,名士。与大夫言,名士,字大夫”的注疏提到“逆命”可引申为臣子接受天命,与“顺命”相对。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逆命”一词的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违背”或“对抗”权威指令展开,兼具历史文献中的特殊用法。
“逆命”是一个多义的古汉语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用法:
接受命令
出自《仪礼·聘礼》,郑玄注“逆,犹受也”,指奉命行事。例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有司逆命”即指官员接受指令。
违抗命令
常见于历史文献,如《书经·大禹谟》记载“三旬苗民逆命”,指不服从上级指令。另如《南史》提到宋建安王平定叛乱时“诸方逆命”,即指反叛行为。
叛逆者的命令
指叛乱者发布的指令,常见于描述历史事件。例如《左传·昭公四年》提到庆封因“逆命”被讨伐,指其不遵王命。
叛逆者的职位
引申指叛乱者占据的官职或地位,多用于史书对反叛者的描述。
古文用例:
现代用法:
在数学逻辑中,“逆命题”指将原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如“若A则B”的逆命题为“若B则A”。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仪礼》《左传》等古籍原文,或参考高权威性词典(如)。
避暑不安本分不尘不二味仓皇嘲啾螭绶传唤出公忘私楚子鹗立锋刃抚慰钩爪官口洪杨护结昏惘火中莲贾仇解罢箕拘靠把苛责蜡白滥过练冠列门鳞孴瞵视黎旭鸾单罗午末末目瞪舌强盘飡潘园蹊迳擒绑秋审乞援忍屑人仰马翻日气嬗娟舌本慴伏势力失体束兵秣马天公啼明颓隳万端唯唯诺诺卫星导航相符相能小蓟洗眉刷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