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逆格的意思、逆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逆格的解釋

猶迎擊。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八:“﹝ 叔高 ﹞見白頭公,可長四五尺,突出,往赴 叔高 , 高 以刀逆格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在漢語語法體系中,"逆格"并非一個被廣泛認可或具有明确定義的語法範疇。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普遍認為漢語缺乏嚴格意義上的"格"(case)形态變化,因此"逆格"這一概念在現代漢語語法框架中并不成立。以下是基于語言學權威論述的分析:


一、現代漢語的"格"系統特征

漢語屬于孤立語,缺乏名詞的屈折變化(如格位變化)。呂叔湘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指出:"漢語的名詞沒有格的變化,代詞雖然有人稱和數的分别,但格的形式也不完備。" 因此,現代漢語主要依賴語序和虛詞(如"把""被""對")表達語法關系,而非通過名詞變格。所謂"逆格"在現代漢語語法體系中并無理論依據。


二、古漢語中的特殊語法現象

部分學者在古漢語研究中提及類似"逆格"的表述,實指賓語前置等特殊語序現象。例如: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時不我待"(《論語》)中"我"作賓語前置,形成"賓-動"結構。王力在《漢語史稿》中強調:"這種語序是上古漢語的殘留,并非獨立的格範疇。"

  2. 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何陋之有?"(《陋室銘》)中"何"前置,屬句式規則而非格變化。

此類現象屬于句法層面的語序調整,與印歐語系的"格"(如拉丁語的奪格、工具格)有本質區别。古漢語研究從未将"逆格"列為正式語法範疇。


三、術語來源的辨析

"逆格"一詞可能源于對西方語言學概念的誤譯或過度引申。高名凱在《漢語語法論》中明确反對套用印歐語框架:"漢語的語法手段與屈折語迥異,強行引入'格'的概念會導緻理論混亂。" 當前主流工具書(如《現代漢語詞典》《語言學名詞》)均未收錄"逆格"詞條。


結論

漢語不存在語法意義上的"逆格"概念。相關讨論多源于對古漢語特殊句式的誤解或跨語言理論的不當遷移。漢語的語法關系需通過語序、虛詞及語義語境綜合判斷,研究者應避免套用形态學概念分析漢語事實。


參考文獻:

  1. 呂叔湘.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 商務印書館, 1979.
  2. 王力. 《漢語史稿》. 中華書局, 1980.
  3. 高名凱. 《漢語語法論》. 科學出版社, 1957.
  4.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漢語格範疇研究綜述》. 2018.

網絡擴展解釋

“逆格”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nì gé,其核心含義為迎擊,即主動迎戰或反擊。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文獻出處

3.相關說明

4.權威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頭達膀子巴山镖行賓幕不分軒轾采香迳殘凍産院車飾儲吏擋口凡是複蘇拂袖而去岪郁狗牙兒縧子管青貫鐵孤寡不谷圭瑞國而忘家孤直耗問昏微簡斷兼宿檢着雞場解凍節行進策鳜鯞竣工考分了烏船連篇絫幅連續寥夐陋僻率到馬嚼菜杪歲牡蒿千手觀音啟塞取湮人犯忍志日月不居上船痁語少住省納生魄甚緊贳患梳空說約通疎